40多歲的譚女士可謂見多識廣,可她在出訪泰國時卻惹出一場不大不小的亂子。為了讓中國友人更加深入地體驗泰國的民俗民情,主人特地安排譚女士一行去家裏做客。當主人6歲的兒子被領到譚女士麵前,怯生生地向她行合十禮祝福時,眉開眼笑的譚女士立刻習慣地擺出長者的姿態,一隻手拉住孩子,另二隻手摸著他的頭頂,誇獎對方“真乖!”想不到當下竟啞了場,主人的全家明顯地麵露出不滿之意。要不是主人轉而“打岔”,譚女士還真不好過關了。
相形之下,楊小姐在印度的所作所為就要“漂亮”得多。當楊小姐應邀參觀印度教的寺廟時,她不僅特意換了一身端莊典雅的深色毛料套裙,而且在進入寺廟之前還特意脫去了自己的高跟皮鞋。在楊小姐彎腰脫鞋之際,在場的印度人,不管與之相識與否,無不表示讚賞。
從外事禮儀上來講,譚女士與楊小姐的一對一錯絕非偶然,而是與她們對當地風俗習慣的了解與尊重的程度有關的。泰國人信仰佛教,佛教講究人的頭頂最為神聖,是不容他人觸摸的,小孩的頭頂尤其是如此。譚女士不明就裏,把國人長輩對待孩子的一套“照抄照搬”到泰國,在人家寶貝得不得了的頭上又拍又摸,在泰國人看來,好似“太歲頭上動土”,豈不讓人惱火。人家當時沒跟她過不去,就已經很夠意思了。
在印度,人們以牛為神,不僅不得鞭笞,而且倍加敬重。倘若在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腳穿牛皮鞋,無異於把神聖的牛踩在腳底下,是對它的大不敬,這也是印度人無法容忍的行為。楊小姐知禮講理,自覺地脫去皮鞋後才進入寺廟,在周圍印度人的眼裏是對聖牛的敬重,也是對他們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會贏得人們的好感。
入國而問禁,入鄉而問俗。既是做人的常識,又是我們出國時所應當遵循的基本法則,對此是沒有任何保留和討價還價的餘地的。有意識地對此不聞不問,甚至公然背道而馳,不但有損自我形象,還會傷害其他民族的感情,使他們對我們產生誤解,甚至是反感。
例如,西方人講究保護動物,對於狗更是寵愛有加。根據西方人的見解,狗並不是普通的動物,而是通人性的,是人類的朋友和其家庭的成員之一。西方人在周末全家去郊外別墅度假,經常是先生開車,太太坐在先生身旁,而孩子與狗坐在車子後排。
在街上行走,人們不僅要自覺、自願地為女士讓路,而且通常也要為狗讓路。
去西方人家中做客,主人會把狗稱為“先生”或“小姐”,當作其家中的一個成員鄭重地介紹給你。客人得體的做法是,應該當著主人的麵稱道一下對方的愛犬。要是你怕狗,不妨對主人說明。如果串門時碰上狗撲上來與你嬉戲,你不僅不同它周旋,不對主人誇獎它,還表現出討厭它、躲它、踢它,甚至對主人大談特談狗肉吃起來的“味道好極了!”此刻主人若是對你另眼相看,那又能怪誰呢?
又如,國外的人一般對感冒、發燒看得特別嚴重,特別是流行性感冒被當成一種大病,患者是不容許去公共場合露麵的。因為人們認為,這些疾病都有可能誘發嚴重的內髒病症。而在國內,人們卻不把感冒發燒當回事。在公共場合有人大打噴嚏,他人也不以為怪。然而在國外的公共場合是不能放肆地打噴嚏、咳嗽的。因為這種行為很可能會把病菌傳染給他人,是典型的“不自覺”行為。
而且在國外的公共場合往往也“容不得”戴口罩的人。在國內,人們戴口罩大半是為了防止“喝涼風”,而在國外唯有感冒或其他傳染病的患者才會這麼做。
再比如,你要是當麵誇獎國內的小姐漂亮,對方可能暗地裏得意半晌,可是當下隻會以否認表示謙虛,說“哪裏,哪裏”,或“比您差遠了。”可是西方人卻主張當仁不讓,對於他人的讚揚,隻有當即說上一聲“謝謝”,對此表示承認,才最得體。你要是對西方人的誇獎表示否認,對方會認為你缺乏自信、虛偽,甚至還會不高興。
目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由於文化傳統、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它通常都由一些獨特的講究與禁忌構成,是其社會曆史長期發展的產物,並且流傳至今。
個別人錯誤地認為,一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來得莫名其妙,非但不可思議,而且跟封建迷信差不多。
再者,有人會問,不是講相互尊重嗎?為什麼偏偏隻要求我們遷就別人,而不讓他們遷就我們呢?這些態度在實踐中都是要不得的。
對於國外其他民族不同於我們的風俗習慣,正確的態度,首先應當是表示理解,同時加以尊重,而不應該大驚小怪,或是妄加非議。這是我們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應當掌握的一項基本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