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本篇裏,我將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印度的風俗習慣與禮儀規範的基本要點。
總體而言,印度實在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她那燦爛的文化和曆史遺跡,古樸奇特的教規習俗,濃濃鬱鬱的風土人情,以及今日印度日益發展的經濟景觀,都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
這個南亞第一大國,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了解啦。
在這個由近12億人組成的大國裏,有印度斯坦、泰盧固、孟加拉等10大民族,以及幾十個小民族。其各民族的雜居、相互交流與衝突,都是世界上少有的。這種多民族雜居的狀況,也反映到其日常習俗和禁忌之中。
首先,你會發現:印度人的姓名是比較複雜的。其國內各地、各族人的姓名就有很大的差別。
例如,北印度教徒是名前姓後,子女隨父姓。南印度教徒則是子連父名,女連母名,並加上村名和種姓;婦女婚後都要隨夫姓,其名多以柔和清晰的長元音結尾。
印度古已有之的四大種姓,通常也反映在印度人的姓名中。“婆羅門”表示吉祥,“刹帝利”表示權貴,“吠舍”表示平民,“首陀羅”則表示卑下。它們都能從人們的姓名中看出來。
在印度,錫克教男子多在其名字後加“辛格”(獅子),女的多在名後加“考爾”(美女、公主)。
總之,你隻要多加注意,那你就完全可以從一個印度人的名字中得知其具體的信仰、種姓、身份和性別等等信息。
在稱呼問題上,通常應當對不同宗教、種姓和職位者加以區別的對待。例如,要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最常用的,就是在其姓名後加“謝裏”或“吉”(先生)。它也可加在官銜、職稱之後,如尊稱老師為“古魯吉”。
對穆斯林和基督徒,你應稱其為“薩赫伯(先生)”。對一些西式名稱,如教授、工程師等,也要用這個稱法。對於錫克教徒,你隻有叫“賽爾達熱”才是表示尊重。如果對方是同齡人或朋友,那你就叫“帕依(兄弟)”。要是你稱一位穆斯林老人為“哈吉”,這個叫法的具體含義為:“去過麥加的朝聖者”。無論他是否真的去過,他都會非常高興。
在上層社交界,你基本上也可以按照西方的習俗來稱呼印度人為先生、小姐、夫人等。
在與印度人交往時,你將難以忘記他們那種真誠的微笑。走在街上,印度人往往會主動向你投來友善的目光。
相互見麵時,你應當學著他們的那種樣子:微躬身子,雙掌合十,以互致問候。
在印度,人們還慣於使用一些較為有特色的見麵禮。其中,“貼麵禮”流行於印度的東南部地區。其具體做法是:與客人相見時,將自己的鼻子與嘴巴貼在對方的麵頰上,並且用力地吹氣,同時還要念道:“嗅一嗅我。”
在印度的某些地方,晚輩見到長者,則要行“觸足禮”。它是一種禮遇極高的見麵禮。行禮時,晚輩彎腰以右手觸長者右足,再觸自己的前額,以示尊敬長者;並同時以頭接受長者的輕撫、祝福。
此外,印度還流行“舉手禮”。它是合十禮的一種變通。當一手持物,難以雙手合十時,則舉起右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內,向交往對象致敬,與此同時,還需問候對方:“您好!”
目前,在社交場合裏也可以行握手禮。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印度婦女仍不習慣與異性握手,所以平時你最好以合十禮與之相見。當然,如果女士主動伸手,那你一定要熱情而輕握之。男女之間在公共場合親吻,在那裏則絕對是不文明之舉。
在印度,婦女如果有可能見到外人和長者時,都要以紗麗蓋頭,以表示禮貌。
同印度人談話時,你往往會奇怪地發現,他們總在不斷地搖頭。原來,在印度,人們從不會有點頭的動作。如果他們要表示讚同,就會將頭左右擺動;如果他們持否定態度,則會將頭左右轉動。如果對於這一點要是不清楚,你說不定就會鬧出什麼笑話。
當你去做客時,你往往會為印度人的好客之情所感動。在他們那裏,根本無所謂是否預約,隻要你登門,不論在哪裏,你都會有笑臉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