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津津樂道的30場重大勝利:1945年10—12月,綏遠戰役,國民軍指揮官傅作義
1946年2月,沙嶺戰役,國民軍指揮官杜聿明、廖耀湘
1946年4月,一打四平戰役,國民軍指揮官孫立人、鄭洞國
1946年4—5月,本溪戰役國民軍,指揮官杜聿明、廖耀湘
1946年7月,泗縣戰役,國民軍指揮官白崇禧、朱乃瑞
1946年7月—9月,大同集寧戰役,國民軍指揮官傅作義
1946年9月—10月,張家口戰役,國民軍指揮官傅作義
1946年9月,巨野張鳳集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
1946年9月,淮陰戰役,國民軍指揮官張靈甫
1946年12月,第二次漣水保衛戰,國民軍指揮官張靈甫
1947年5月,安陽戰役,國民軍指揮官白崇禧、王仲廉
1947年6月,三打四平戰役國民軍指揮官杜聿明、陳明仁
1947年7月,南麻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
1947年7月,臨朐戰役,國民軍指揮官李彌
1947年7—8月,榆林戰役,國民軍指揮鄧寶珊、胡宗南、馬鴻逵
1947年9月,丁長裏戰役,國民軍指揮官邱清泉
1947年9月,土山集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
1947年12月,確山戰役,國民軍指揮官白崇禧、李鐵軍
1947年12月,柳林血戰,國民軍指揮官白崇禧、張軫、徐祖貽
1948年1月,安徽太湖縣李杜店戰役,國民軍指揮官黃百韜
1948年1月,包信集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
1948年1月,王家店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
1948年3—4月,冀中穿心戰,國民軍指揮官傅作義
1948年4—6月,鹽南圍攻戰,國民軍指揮官黃百韜
1948年6月底,帝丘店戰役,國民軍指揮官黃百韜
1948年7月,通許戰役國民軍指揮官黃百韜
1949年5月,月浦戰役,國民軍指揮官湯恩伯
1949年8月,青樹坪戰役,國民軍指揮官白崇禧、張淦
1949年10月,金門島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
1952年10月,南日島戰役,國民軍指揮官胡璉。大家看到了30場重大勝利中胡璉一人打了七場,比較多得還有:白崇禧五場,傅作義四場,黃百韜四場,杜聿明三場,等可見胡璉真不是一般的牛呀。。1954年6月,胡璉奉凋回台北任第一野戰軍團司令。1957年由於台海局勢再度緊張胡璉又奉調去金門,再次出任金門防衛司令,1957年7月升任二級陸軍上將。9月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兼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金門“大捷”之後,命大、命硬、命好的胡璉戴上了“金門王”的桂冠。蔣“總統”兩度委以重任,要他到金門擔當戍邊大任。前後共八載,胡璉在金門不辭辛苦持之以恒地幹一件事:深挖洞、廣積糧、多貯彈。胡璉在回憶錄中寫道:
每當筆者佇立在太武山頂環顧四野,便覺殺氣騰騰,上衝雲霄。“料敵從寬”,古有明訓,而且一定要計算到敵必來攻。金門孤懸海上,並沒有盤弓彎馬的餘地,一場大戰,必然是硬碰硬的重量級拳擊賽。因此便想到了一句江湖術語:“能打不如能挨!”小說《隋唐演義》中裴元慶挨不了李元霸的三大鐵錘,怎能當得上隋唐第三條好漢的頭銜?“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早已是高峰的垂訓,年來我軍對此已有不少成就,但在方法上應再商討。“馬其諾”、“齊格飛”型的鋼筋水泥堆積,終究是軟化在希特勒、艾森豪威爾的重磅炸彈之下。在我們的地區內,石山嶙峋,黃土深厚,穿山甲的故事,土行孫的神話,觸發了我們更多的靈感,於是盡最大的可能,把有關設施,向地下作廣深的掘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夜以繼日,便是七百三十多個工,成千累萬的人力加上機械,其效率是驚人的,“有恒為成功之本”,很快就達成了預期的作為。
胡璉每日開山鑿洞不止,終於構築了完整的環島防禦體係。“金門王”胡璉佇立在北太武之巔,俯視全島,喜上眉梢:環島縱深防禦體係由前沿基本陣地、中間陣地、核心陣地組成。水際灘頭設有綿密的障礙物,如軌道砦、鐵絲網、圍牆、阻絕壕、地雷場,水下設三列雷陣。前沿陣地築建地堡群,防禦支撐點,反空降高堡等。縱深地域高地上,築有大型坑道,配置大口徑火炮陣地。各式高射兵器,組成了高、中、低立體三層對空防禦火力。以平射、側射、反射火力構成了三麵三層火牆。基本上達到了“島嶼要塞化”、“駐地戰場化”、“戰場堡壘化”及“一人一坑”、“一車一坑”、“一炮一坑”的要求。金門防衛部的核心陣地是由巨大、廣闊的“中央坑道”構成。它的南、北、東三麵貫通,汽車可以進出,內有31條支坑道,126條屯置彈藥、物資糧食的副坑道,總長7000米以上。其中的“擎天廳”,平時可容三千人開會欣賞歌舞表演,戰時搬走座椅,即成可容納三百張病床的地下醫院……山顛之上的胡璉慨歎道:“金門的存在,對毛共政權稱霸逞雄,真乃一大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