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戎馬一生,血雨腥風,福大命大,屢次死裏逃生,晚年回歸平靜.愛好文學和曆史,潛心苦讀古籍,研修曆史。胡璉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史實為戰爭史,“史中自有練兵治軍之道”。胡璉的“多識”,獲益於“勤學”。他自己說:“我這輩子就幹了兩件事,打仗和讀書。”胡璉讀書兼收並蓄,涉獵寬泛,但又愛好專一,以史為主,注重“以史為鑒,匡正謬弊,歸本人心”。他以68歲的高齡,本著“學然後知不足”,在台大注冊,進入台大曆史研究所,專門選修了宋史和現代史。胡璉對宋史懷有強烈的興趣,在台大3年間除了因病住院請假的時間,竟然從未缺過一次課。
胡璉晚年還撰寫了回憶錄,如《古寧頭作戰經過》、《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和《越南見聞》等書,回憶了他刻骨銘心的經曆,又有了“儒將”之謂。臨近畢業,他選定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宋太祖的雄略之麵麵觀與今昔觀》,大綱已初步擬好,並準備寫5萬字,但未能寫完。
1977年6月22日,天色陰沉,台北一家寓所中,一個瘦弱的老人倚在床上,表情痛苦,喘息不止。房間的空氣有點窒息,老人奮力咳了一下,手抖了抖,卻沒抬起來。一直守在床邊的中年男人似乎從老父的眼神裏讀懂了什麼,急忙起身捧來一紅木盒子放在老父手裏,老人顫手撫摸著盒子,眼睛忽然綻放出異樣的光彩。
中年男人在老人的示意下打開盒子,裏麵是一片片生了鏽的小鐵片,老人看著盒子,這些都是從自己身上取下來的鐵片,不禁百感交集,一生戎馬生涯,往事曆曆在目,眼眶裏早已滿是淚水,哆嗦著嘴,似有千言萬語要說出來,然而終於暗淡了下來,痛苦地閉上眼睛,一聲長歎”’
胡璉之子胡之光說:“家父在台灣著書立說,史料存世不少,其間就是不提雙堆集
“土木”指的是陳誠賴以起家的11師、18軍,進而形容陳誠係統:“一粟”指的就是粟裕了。
張靈甫的部下曾經說過:“如果解放軍打掉74師,就是打到南京也沒有擋。”不料,一語成讖。粟裕指揮解放軍華野大軍,在孟良崮殲滅張靈甫的74師兩年多以後,這句話在渡江戰役的隆隆炮聲中應驗了。
總結孟良崮的戰敗乃至在大陸戰敗的曆次檢討會上,蔣介石和他的高級將領們多數互相推諉,始終不得要領。倒是和粟裕打了幾次交道,一向以悍勇著稱的這位國民黨軍名將胡璉,在他行將就木之際說出了這句真話:“土木不如一粟!”
實際上,胡璉之前就對解放軍何以能夠擊潰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的原因做了詳盡的分析。胡璉說:“解放軍人民戰爭最為精華的所在,就是在正規軍進入之前先建立解放區。”他說這點是最值得國民黨總結和學習的地方。胡璉繼而闡述道:“解放軍采取節節敗退的方式引誘政府軍進入其控製的解放區,在其軍隊與人民所結成的羅網之中,政府軍情報不靈、補給路斷,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於不利的天氣、地形情況下包圍政府軍,再加上阻斷援軍、打斷後路,政府軍就如秋蟬一般,不能自拔,最後在網上被解放軍吞入口中。以後****越來越大,羅網越結越廣,終於讓政府軍在戰鬥力上失去了平衡,全被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