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疾病診斷與探索4(1 / 3)

麻風病——可怕的毀容性傳染病

麻風病是人類曆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瘟疫之一,它是一種毀容性的疾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膚和神經,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損害。病人先是手腳殘破,接下來鼻塌目陷、麵目猙獰,最終痛苦地死去。長久以來,人們將麻風病人視為“怪物”和“邪惡的象征”,古今中外都是把麻風病人活埋、火燒或流放到深山、孤島上隔離,任其自生自滅。如今,麻風病已經被人們攻克。目前世界上仍有1000萬~150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

麻風的起源:埃及說、印度說及中國說

麻風是一種最古老的傳染性疾病。最早的記載來自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據考證公元前2400年的莎草紙書中“Set”一詞,極有可能指的就是麻風。現代考古學家打開了金字塔,在對一具埃及木乃伊進行詳細研究時發現,這個不幸的古埃及人曾受過麻風病的殘酷折磨,他的顱骨被嚴重損害。據考證,時間應該是公元前1324年至1258年,法老雷姆賽斯二世統治時期。埃及人把這種病稱為“瑟特”,意思是“潰爛”。

成書於公元前1500至前800年間的印度《吠陀經》中,曾提到“Kushtha”一詞,印度學者認為指的就是麻風,出現時間約在公元前1400年。也有學者提出印度到了公元前600年才有了關於麻風的可靠記載。

還有一種說法是麻風起源於中國,因為《戰國策》中有一個故事,說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殷商,有一個人為了避免別人殺他,就用油漆把身子描得像麻風病人,從而躲避追捕,但這畢竟隻是傳說。中國真正有記載的年代是春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論語》、《戰國策》、戰國至秦漢間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等文獻中,都有大量關於麻風病的記載。

此外,在西亞美索不達米亞的一次考古中,人們從古巴比倫王國的一個皇宮遺址(建於公元前7世紀)出土的楔形文字中,看到了驅趕麻風病人的法律條文。成書於公元前1000年至前200年間的《聖經·舊約》中,也有麻風病的記錄。

有史可查的歐洲患麻風病的記錄,相對而言就晚了許多。古希臘文獻中記載公元前326年亞曆山大大帝從印度返回時將麻風病帶回歐洲,古羅馬文獻中提到公元前62年龐培從小亞細亞率軍歸來時有人感染了麻風病。

因此,大多學者認為,亞洲和北非是麻風病的發源地。更確切地說,印度、埃及、中國是麻風病的三大發源地,個別學者認為印度是最早的發源地。

麻風病的傳播:遍及世界各地

麻風病在亞洲的傳播,被認為是在印度出現麻風病後不久,便傳到中國,然後從中國傳到日本、越南,並傳遍了東南亞。

這種最流行的觀點也遭到了質疑:印度同中國間隔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麻風病是如何越過這座山脈的呢?不過,由印度經尼泊爾傳入西藏,這一點似乎已經被肯定。

那麼,麻風病如何在北非流傳的呢?古老傳說中說希伯來人是一個麻風病群體,埃及人騎馬從他們的土地經過時,染上了麻風病。另一種傳說則剛好相反,認為是希伯來人出埃及時遭到汙染而感染上麻風病。

麻風傳播到歐洲被認為和腓尼基人有關,酷愛探險的腓尼基人,飄洋過海把麻風病帶入敘利亞及其他地區,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把麻風病稱之為“腓尼基病”。公元前8世紀至前5世紀,希臘半島兩個最強大的城邦雅典與斯巴達,與西亞和北非的國家戰爭不斷,獲勝的希臘人把200多萬俘虜帶回希臘。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場勝利會給他們帶來無盡的災難:一些身患麻風病的俘虜把這種可怕的疾病帶到了歐洲。因此,多數學者認為是希臘人將麻風病由埃及傳入歐洲的。也有許多專家認為,亞曆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帶回了麻風病。地中海沿岸是歐洲最早受麻風病影響的地區,爾後從向西傳播。後來阿拉伯的入侵、十字軍征伐等都加重了歐洲的疫情。

歐洲的麻風病高峰期是在中世紀。13世紀初,歐洲估計有19000個用於隔離的麻風病人的禁錮所,14世紀中期起,麻風病開始在歐洲中部和西部逐漸減少。16、17世紀之後,麻風病在北歐迅速減少。到了17世紀末,除少數幾個地方外,麻風病的現象在歐洲已很罕見。19世紀挪威又出現過一次疫情高峰。到20世紀50年代,歐洲基本消滅了此病。

美洲的土著居民原本沒有麻風病,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久,麻風病由西班牙人傳入南美洲。1543年,哥倫比亞首先發現了麻風病人。此後歐洲殖民者販賣非黑奴至美洲,造成了麻風病在美洲的廣泛傳播。

大洋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麻風病,可能是16世紀經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帶入,也可能是由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及波利尼西亞的移民傳入,也有由中國移民傳入的說法。

對麻風病的早期理解:天譴和歧視

頭發脫落,汗毛脫落,眉毛也脫落,手足殘缺,耳朵殘缺,鼻子也殘缺……這樣的外表是畸形的,醜陋的,可怕的。人們因怕生恨,出於對麻風病的恐懼,往往最終遷怒於染上麻風病的病人。

在中世紀的歐洲,有許多這樣的傳聞:人們用船把麻風病人大批運到海上,再投入大海溺死。也有地方將麻風病人趕到荒郊野外隔離,麻風病人被當作死人看待,隔離前還要舉行送葬儀式。隔離後限製外出,如果外出,要搖鈴或打板,以提醒他人及時躲避。

1975年底,在湖北省雲夢縣的秦墓裏出土了1155支竹簡,其中有6支竹簡記載了發生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的一件慘案:一個老百姓因被發現身患“癘”病,即麻風病。根據秦朝的法律被押送到偏遠的“癘遷所”,然後被挖坑活埋。

對麻風病人的歧視,就是聖人也不例外。春秋時,孔子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的弟子冉伯牛患上了“癘”,孔聖人在為伯牛惋惜時,無奈地歎道:“亡之,命矣乎!”由於無能為力,他將這個災難歸於天命。

由於對麻風病的病因不了解,人們就說是“天刑”,即得罪了上天了,做了壞事了,而受到懲罰。因此,麻風病人要忍受比疾病的折磨更為痛苦的歧視。

“天刑”的說法同樣存在於西方的曆史傳說中。《聖經》裏記載:公元前1050年,腓力斯人在一場戰爭中擊敗了希伯萊人,得到了許多財物,但很快就遭受到了麻風病的襲擊,直到他們將財產歸還給希伯萊人疫情才停息。希伯萊人把麻風病稱為“雜拉斯”,意思是“靈魂不潔和不可接觸”。在歐洲,長期以來,麻風病就被認為是觸犯了上帝而遭受的懲罰。

值得指出的是,中世紀的歐洲某些國家規定,麻風必須有一個特別的委員會作出診斷,這大概是人類最早的集中診斷傳染病的實踐。

對麻風病的科學探索:遺傳病還是傳染病?

麻風病究竟是什麼原因而染上的?古埃及公元前16世紀莎草紙書認為,尼羅河水泛濫和飲食衛生是導致感染麻風病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認為,遠古人類與動物密切接觸或是感染麻風病的根本原因。他們指出,麻風病來自人們對野牛的長期馴養。

公元4世紀時德國萊茵河沿岸有很多麻風病人,當地民間認為得上麻風病是因為吃了河裏的魚。16世紀時,西班牙的士兵從南美洲帶回了馬鈴薯,隨即流行起吃馬鈴薯會得麻風病的說法,在1774年的大災荒中,普魯士的農民寧肯餓死也拒絕食用馬鈴薯。

19世紀中葉,醫學家經過研究,逐漸把麻風病的病因集中在兩個可能性上:一是認為它是遺傳性疾病,不傳染,二是它是傳染性疾病,不遺傳。雙方爭論不休。

1856年,挪威麻風專家丹尼爾遜,冒險將一名麻風病人的皮膚刮取物接種到了自己和四名助手身上,幸運的是他們五個人都沒有染上麻風病。於是,他十分自信麻風是遺傳性疾病的觀點。可惜,這個用生命危險換來的實驗不久就被推翻了。丹尼爾遜的女婿兼下屬,挪威麻風學家漢森於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他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員分居,其他成員就不會患病。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1873年,他發現了麻風病的致病菌——麻風杆菌,證實了麻風病是傳染病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