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疾病診斷與探索7(2 / 3)

瘧疾的治療:從奎寧到青蒿素

瘧疾的主要症狀就是間歇性寒熱發作,通俗的說,就是忽冷忽熱。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麵色蒼白,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高熱持續約2~6小時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過段時間又開始重複寒戰和高熱交替發作。

西方殖民者將瘧疾帶到美洲時,也在美洲找到了治療該疾病的高效藥物——金雞納。20世紀50年代,蘇聯化學家在天然奎寧的基礎上,研究出一些抗瘧藥。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氯喹成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之一。但此藥有很強的耐受性,越南期間,由於此藥無效,中國研製出新藥青蒿素,目前是治療瘧疾最好的藥物之一。

瘧疾仍然是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世衛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就在2006年,世界上仍有2.47億瘧疾病例,導致88萬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非洲兒童。

霍亂——19世紀的世界病

霍亂是瘟疫的一種,它是由汙水中的細菌引起的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從19世紀開始,在曆史上有過至少7次大的流行,並且常常於戰爭洪水相伴,多發於印度和東南亞。

霍亂的病因及症狀

霍亂這個病名,在我國中醫經典《內經》及漢朝的《傷寒論》中就已有記載,清朝還有專著《霍亂論》。不過,一般認為,確認的霍亂是18世紀由西方傳入我國的。

霍亂是由汙水中的細菌引起的,常經水、食物、接觸及蒼蠅等而傳播。水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曆史上的大流行多與水汙染有關。尤其是洪災過後,最容易發生霍亂。

戰爭也往往使霍亂相伴,1994年盧旺達內戰時,霍亂流行。戰後逃難到鄰國紮伊爾的難民約5萬人感染霍亂,平均每2分鍾死亡1名。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瀉、嘔吐、脫水、循環衰竭及代謝性酸中毒等。如搶救當,可於發病後數小時內死亡。

曆史上所記載的首次霍亂大爆是在1817年,起初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地區流行,此後的15年中,通過旅行者、商人和水手傳播到世界各地。經阿富汗和波斯傳到西歐,再傳入俄羅斯,有些歐洲國家因為恐慌,限製旅行者入境。1831年,霍亂病傳到英國,致使7.8萬人死亡,還越過大西洋傳到北美。據說,當時每20個俄羅斯人中就有1人死於霍亂,每30個波蘭人中也有1人死於該病。

霍亂的危害:幾次大流行

1932年,霍亂抵達北美成了“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紀世界病”。到1923年為止,霍亂在全世界有過6次大流行,僅印度死於此病的人就超過3800萬。

1861年後,霍亂開始第7次大流行,起於印度尼西亞,然後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1970年進入非洲,非洲從此深受其苦。1991年,霍亂襲擾拉丁美洲,40萬人患病,超過4000人死亡。2001年,非洲霍亂患者占了全球的94%。2002年,中南部非洲國家馬拉維爆發曆史上最嚴重的霍亂,造成至少1000人死亡。

2006年,安哥拉2月出現霍亂疫情,在此後的3個月裏,蔓延到全國,患者人數超過3.3萬,超過1200人死亡。疫情最早出現在首都羅安達一個貧民區,當地衛生基礎設施極差,雨季來臨時,汙水橫流,很可能是致病的起因。

世界上每次霍亂大流行都波及我國。上海文獻記載,1907年死亡655人,1912年死亡1307人,1915年死亡350人,1919年死亡648人,1938年死亡2246人,1946年死亡352人。

治療霍亂

起初,霍亂突然迅速流行,沒有一點征兆,人們驚慌失措,認為此病無藥可醫,染上此病就隻好等死了。也有人急病亂投醫,有副1832年的諷刺畫,描述了有些醫生不熟悉霍亂病,而采取的一些奇怪的治療方法。

不久,英國醫生斯諾證明,霍亂是通過受汙染的飲用水來傳播的,他通過調查,認為1854年的倫敦霍亂的病源,是一條街道上被髒水汙染的水泵。此後,埃及開羅等地,人們開始在街上燒硫磺和柏油來消毒以預防霍亂。

後來,人們發現了霍亂的病原是霍亂弧菌,抗生素發明後,鏈黴素、氯黴素、強力黴素等都可治療此病。1926年,L.Rogoer提出霍亂流行與大氣的絕對濕度有關;1951年,鬱維對上海1946年霍亂流行的研究證實了L.Rogoer的觀點。

霍亂的現狀

霍亂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必須國際檢疫的傳染病之一,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將其列為應實施“強製管理”的甲類傳染病。霍亂有疫苗,但隻對部分人有效。並且由於疫苗有毒副作用,一些國家禁止使用。

霍亂不算最可怕的傳染病,目前全球每年新增大約30萬霍亂病例,病死率僅1%。霍亂隻要治療得當,很容易治愈。預防起來也很簡單,隻要不飲汙水、不吃生冷不潔食物就不會感染。

腦炎——容易被忽視的急性傳染病

腦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和天花等疾病一樣,被視為瘟疫。古代中醫典籍中,很早就有相關的記載。但直到近代,人們才真正識別這個殺手的真麵目。腦炎的種類有許多,僅本世紀以來新發現的就有森林腦炎、乙型腦炎、病毒性腦炎、聖路易斯腦炎等。

乙型腦炎:又被稱為“日本腦炎”

乙型腦炎這種疾病,科學家推測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但直到1934年,日本科學家才發現了它的病原體,所以它又被稱為“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也分離出了病原體,並將它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

它主要分布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以中國、蘇聯、捷克、保加利亞、波蘭、奧地利等國最多。蚊子是它的傳播源,所以它的發病季節和蚊子活躍的季節一致,多發於10歲以下的兒童。乙型腦炎發病迅速,高熱、昏迷、驚厥是它的主要症狀,它有輕型、普通型和重型三種。輕型患者神誌始終清醒,會出現嗜睡的現象,體溫在38~39℃之間,一般會在一周後康複。普通型患者有一定的意識障礙,體溫一般在40℃左右,大約需要10天康複,無後遺症。重症患者體溫持續在40℃以上,神誌昏迷,並有嚴重的抽搐現象,嚴重的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10%左右,重症患者康複後也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約5%~20%患者留有後遺症,包括癡呆、精神異常、性格改變和記憶力減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