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從邊緣到主流的漫長發展史
外科即“Surgery”,這個詞源於希臘文“cheirergon”。“cheir”的意思是手,“ergon”意是工作。它很形象的說明了外科的特征,即是用手操作。其實,外科手術在很早已經就已經存在了,我國三國時期的華佗,被認為是外科鼻祖。不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外科醫學,卻隻是近200年來的事。直到止血法、麻醉法、消毒殺菌法等方法的發明,外科才成為和內科並駕齊驅的治療方法。
古代的外科手術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最難下刀的地方是眼睛。但是,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就實施過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白內障手術——“金針拔障術”。患者接受這項手術後,一般都能重見天日。
羅馬醫生(大約生活在公元1世紀),他在醫學著作中對一次白內障摘除手術做了詳盡的描述。工具包括針式注射器和普通的帶把長針。有人認為,這是羅馬人從印度醫學寶庫中借鑒來的。
實際上,早在羅馬人或印度人之前,巴比倫人好象就已經發展了眼外科,公元前8世紀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的著名法典提到了這類手術。說用銅製柳葉刀“切開納卡譜圖”就可以治愈失明。大概講的就是“白內障”。從法典中看,外科手術在當時貌似還是挺普遍的。法典中有這樣一條規定:如果用銅製柳葉刀為一位貴族施行大手術,挽救了他的生命,或者挽救了他的眼睛,可以得到10枚謝克爾銀幣;如果病人是平民,可得到5枚謝克爾銀幣;如果是奴隸,可得兩枚。同時,法典還規定:如果為貴族做手術失敗,依照法律規定就要砍掉外科醫生的手。
與眼科手術相比,在古代中國,還有另一個響當當的外科手術——閹割術。這種技術在古中國乃是非常久遠的。有證據表明,最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秦漢時期時,閹割技術已較為完備,並已經注意到閹割手術後的防風、保暖、靜養等護理措施。
古代的閹割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盡去其勢’,即用金屬利刃之類的工具,將生殖器完全割除。另一種是用利刃割開陰囊,剝出睾丸。
據記載,明代有一次精選了虜獲的苗族幼童1565人,將他們統統閹割,準備送給朝廷,結果疼死、病死者竟達329人。後來,他又重新買了一批幼童加以閹割,以補上死亡之數,前後共閹割1894人,死亡率接近20%。但盡管如此,比起近代西方的許多手術,死亡率仍要低許多。這說明,在古代的中國,應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止血、消毒及麻醉技術。
中世紀外科:由理發師兼職完成
別看現代的外科大夫都很“牛氣”,但在古代,外科卻完全隻是旁門左道,並非主流的醫療方法。直到中世紀初,外科仍十分落後。當時的醫生都看不起搞外科的,認為它的治療範圍太小,而且與病人身體直接接觸很汙穢,再加上當時人們認為手術一定會造成化膿,風險性很大,對有地位的人手術,一旦失敗還要償命。所以,當時沒人願意學外科,那時壓根就沒有專職外科大夫,早期的外科手術大多是由理發師兼職完成的。
止血法的發明
1346年大炮發明,戰爭中外傷和四肢缺少的人日益增多,外科逐漸有了起色。但在醫學界,仍舊是內科居尊,外科醫生地位卑微。但外科醫生在戰場上的作用逐漸便得突出起來,象取箭頭或子彈,治療創傷或骨折,這些都必要由外科醫生來完成。
戰爭中,許多傷員因化膿和出血不止而死亡。對了應對這種情況,意大利醫生曾提出用燒紅的烙鐵燙傷口,或用煮沸的油衝澆傷口,這種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但由於實在沒辦法,這個方法居然流行了幾十年。
有個叫巴累的法國軍醫,1536年隨法蘭西一世出征。1537年,他參加了吐靈戰役,有一次,沸油用完了,怎麼辦呢?他開動腦筋,用蛋黃,鬆節油,薔薇油,拌成混合油膏塗在病人傷口上。第二天,他發現這些傷員睡得都很好,傷口也沒有發炎。
1552年,他為一個下肢被炮彈炸碎的傷員血管結紮來止血,效果非常好。後來他出了一本書,專門介紹止血法,並得到了推廣,這意味著人類發明了止血法。
外科史上離奇的手術:死亡率300%
止血法雖然發明了,但仍然沒有有效的麻醉及消毒技術。在清醒的狀態下動刀子,這種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當時,手術自然是越快越好。也因為如此,19世紀的英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快刀醫生”,也因此造就了外科史上死亡率最高的手術。
他的名字叫羅伯特·李斯頓,大約在19世紀40年代。由於他做手術奇快無比,有時幾分鍾就搞定,所以慕名求診的人絡繹不絕。
他被稱為“英格蘭外科之父”,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等醫療用品。據說,他身高188CM,因為愛批評人而人緣奇差,但又非常善良,常到臭氣四溢的貧民區為窮人做手術。
關於他做手術,有很多趣聞。據說,他非常豪爽,在手術時為了騰出雙手,常把血淋淋的手術刀叼在嘴上。他以快著稱,據說每次手術前,都會跟他的學生說:“現在開始記時。”幾分鍾就搞定一個大手術,對他來說實在是家常便飯,但失敗率自然也很高。
在他的手術生涯中,有三件失敗案例特別讓人啼笑皆非:第一件是,他曾在兩分半鍾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第二件是,他因為誤診,給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切開脖子,患者當場血噴不止而死。第三件就更離奇了:他神速地切下患者的腿,這位患者第二天就因感染死去,當然,這不能怪他,在消毒技術沒有發明之前,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離奇的是,他在神速出刀的時候,一不小心失手切斷了他的助手的手指,這個可憐的人也因為感染死去了。在他揮刀的時候,還不小心碰到了在場觀摩的一位名醫的兩腿間,這個倒黴的人活活被嚇死。因此創造了外科史上唯一一例死亡率300%的手術。
現代外科的發展
現代外科學的發展始於15、16世紀之交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731年在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外科學院。再後來,就是我們在前麵講過的了,隨著麻醉法、消毒法、滅菌術和輸血的問世,手術的三大難題紛紛得到了解決,外科進入了飛躍發展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電子光學技術的發展和外科醫療器械的改進,還出現了一門新的學科——顯微外科。如今,外科手術已經在醫學治療中非常普遍了。
體溫計——從伽利略發明溫度計談起
對於體溫計,想必你一定不會陌生。如今,許多家庭均備有一支小巧玲瓏的體溫計。家裏有誰身體不適,要想知道他是不是發燒了,隻需將體溫計放在其腋下5-10分鍾,結果一目了然。然而,你知道方便實用的體溫計是誰發明的嗎?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人們的正常體溫是如何測量出來的?看似普通的體溫計,其發明過程卻並不簡單。
溫度計及早期體溫計的發明
說到體溫計的發明,就繞不開下溫度計這個彎。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了物體存在熱脹冷縮的現象。能否利用物質的這一特性,製成一種專用的儀器,從而把物體的冷熱程度顯示出來?300年前,科學家們開始研究這一構想。第一個將這一構想付諸現實的人,也就是溫度計的發明者,就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者伽利略。
其實,最初的體溫計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測熱儀。據說有一天,伽利略看到一個小孩正在玩一種遊戲。這種遊戲是向U形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然後將玻璃管的一端用鉛球密封,另一端用玻璃球密封。玩的時候,用火加熱鉛球。伽利略驚訝地發現,加熱時水就會慢慢被推向玻璃球一側;而待鉛球下的火源被移開,鉛球冷卻後,水就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小孩的這一遊戲,深深地觸動了一旁的伽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