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社會底層的蘇聯作家高爾基,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他以震撼人心的作品贏得了無數的讀者,並在全世界無產階級中引起了共鳴。他是社會主義現實文學的奠基者。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工家庭。幼年便失去雙親,寄養在尼日尼·諾夫哥羅德的外祖父家。由於外祖父破產,隻上過兩年學的阿列克塞就被迫步入社會。他做過學徒,幹過搬運工等。16歲時他興衝衝地趕到喀山,打算上喀山大學,但由於沒有中學畢業文憑而未能如願。他轉而進入“社會大學”——住滿貧困大學生和城市貧民的一處貧民窟。他深深體會到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社會的不公。他一麵做工,一麵參加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活動,並開始閱讀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刊。1888年,他隨政治家羅馬斯一同下鄉進行革命宣傳。次年,阿列克塞被捕,獲釋後輾轉到達梯弗裏斯,一麵在鐵路修配廠做工,一麵在工人中開展革命宣傳。在這裏,他根據傳說寫成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於1892年9月以筆名高爾基在《高加索報》發表,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
繼《馬卡爾·楚德拉》之後,高爾基不久又創作了《少女與死神》。1892年底,他回到了尼日尼·諾夫哥羅德,後任新聞記者。1895年,他發表了《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這些作品以浪漫主義手法,歌頌了勞動人民的鬥爭精神。此後,他開始以現實主義手法,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早期作品主要有《切爾卡士》、《福瑪·高爾傑耶夫》等。
20世紀初,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火星報》創刊後,高爾基成為熱心讀者和積極支持者。在革命形勢不斷高漲的情況下,高爾基於1901年來到彼得堡,出席俄國作家協會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的特別會議。他在會上發表演說,猛烈抨擊沙皇政府。不久,因聯名抗議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遊行的暴行,他再度被捕。回到尼日尼·諾夫哥羅德後,他以這次鬥爭經曆為題材,完成了短篇小說《春的旋律》。因沙皇政府檢查機關的阻撓,隻有結尾部分在《生活》雜誌刊出,這便是著名的散文詩《海燕》。詩作氣勢磅礴,生動地描寫了暴風雨之前風起雲湧、海浪翻騰的自然景象,以此比喻革命風暴前夕高漲的鬥爭形勢。詩中的“海的”儼然是個革命者的形象,英勇無畏,充滿激情地高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海燕》很快傳遍了整個俄國,高爾基被譽為“革命的海燕”。幾年內,高爾基又創作了《小市》、《底層》等劇本和《人》、《同誌》等散文詩。
1902年,在高爾基故鄉索爾莫夫鎮,革命工人舉行了五一遊行。遊行的組織者紮洛莫夫被捕。他的母親安娜繼續從事兒子的事業,為革命而奔波。這件事對高爾基震動很大。
1905年初,俄國爆發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高爾基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投入。“流血星期日”後,他寫了《告全俄羅斯公民及歐洲各地輿論界書》,揭露沙皇政府的罪行,因而又一次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