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世界語的誕生與推廣(1 / 1)

創造世界通用語言,是人類的一大宿願。因為世界上的語言有數千種之多,消除語言隔閡一直是人們探索的重要課題。

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產生了創造人類通用語言的想法。公元2世紀羅馬哲學家、自然科學家、醫生益侖進行過編製共同語方案的嚐試。後來,培根、笛卡爾等人又提出過有關倡議。166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在一篇論文中建議創造通用語。此後,許多人著手這種理想語言的設計。先後有數百種方案提出。其中,傳播最大、影響最大的,便是柴門霍夫創造的“世界語”。它久經考驗,一直流傳下來。

拉紮洛·魯多維科·柴門霍夫是波蘭籍猶太人、眼科醫生。1859年出生於波蘭的比亞裏斯托克。他從小生活的這座城市,雜居著波蘭人、俄羅斯人、日耳曼人和猶太人。而當時波蘭正處於俄國統治之下,沙皇政府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加重民族壓迫,並利用語言隔閡挑起民族糾紛。少年時期的柴門霍夫就立下遠大誌向:通過創造一種全人類的共同語言來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交流。他紮實學習了波蘭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烏克蘭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等多種語言,並積極思考通用語言問題。他覺得詞彙不能任意編造,便決心從自然語言中找到“鑰匙”。

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小標牌上的“Svejemskaja”(傳達處),接著又被一個招牌上的konditorskaja(糧食店)一詞吸引。他發現“ska-ja'’的作用不小,便趕忙回家研究多種語言的附加成分。他又發現這些附加成分具有驚人的構詞能力,如果對它們加以有規律的利用,厚厚的詞典頓時就可變薄。他心中終於有了底:創造新語言,要在附加成分上做文章。經過長期摸索,他終於創造出一種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語言。在中學畢業之前,他就寫出了初步方案,並把這種新型語言稱為“萬國語”。後又幾經修改,終於在1887年以“希望者博士”(DoktoroEsperanto)的筆名,將包括語法、詞根及部分譯文的方案交付出版,隨後出現了多種文字的譯本。方案很快引起廣泛注目,受到普遍好評。人們稱這種人造語言為“希望者博士的國際語”,後來簡稱作:“Espemnto”。漢譯名稱最初有“愛世語”、“國際語”、“萬國新語”等,後來改稱“世界語”。

世界語廣泛吸收多種自然語言的長處,而克服其不足,具有科學、規範、嚴密、易學等優點。采用拉丁字母,28個字母就是28個音素,讀寫一致。重音則固定於倒數第二個音節。語法總共16條,十分規則、簡練。詞根吸收了自然語言的國際化成分,經合成和派生後構成大量單詞。詞尾規範,如名詞詞尾都為o,形容詞詞尾都為ao而且,沒有方言分歧。

正因為世界語具有如此多的明顯優點,所以誕生後幾年內就傳遍了歐洲,並迅速向亞洲、美洲發展。到1954年,世界語得到了聯合國的正式支持。至今,世界語已在近百個國家紮根,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懷著共同的美好願望,聚集在語言共通的旗幟之下。世界語文學也應運而生,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被譯成世界語,而直接用世界語創作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在國際貿易、通訊、旅遊等方麵,世界語也日益顯示出優勢。

20世紀初,世界語一傳入中國,就得到了文化界、教育界有識之士的熱情支持。魯迅先生曾公開表示:“我是讚成世界語的”,因為“人類將來總當有一種共同的言語”。30年代成立的中國普羅(無產者)世界語聯盟,提出了“為中國的解放而用世界語”的口號。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世界語者》雜誌以世界語宣傳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鬥爭,為贏得世界人民對中國正義事業的聲援和支持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不久便應運而生,世界語版的《人民中國報道》也創刊發行。“文革”結束後,世界語在中國複興。1981年,由楚圖南、胡愈之、巴金、趙樸初、謝冰心等發起,成立了世界語之友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自學世界語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