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摩洛哥民族英雄克裏姆(1 / 2)

1947年5月31日,“科通巴”號輪船駛抵埃及的塞得港。它將在這裏添煤加水後,駛往法國的馬賽。在這艘船上,有位名叫克裏姆的特殊賓客,他是受法國政府邀請去巴黎參加法國7月14日國慶觀禮的。克裏姆是非洲摩洛哥的民族英雄,在反對法國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失敗被俘,流放在印度洋一個島嶼上已有21年。法國政府為了拉攏他,特地邀請他去巴黎參加國慶觀禮。

摩洛哥及其鄰近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在曆史上合稱阿拉伯馬格裏布。當時有一個同名的政治組織,它在埃及首都開羅設有一個辦事處。這個辦事處的成員得知克裏姆在“科通巴”號船上,便秘密上船會見了克裏姆,勸他留在埃及參加民族解放鬥爭。克裏姆欣然同意。在馬格裏布開羅辦事處和埃及政府的幫助下,克裏姆秘密地離開“科通巴”號船。

1882年,克裏姆出生在摩洛哥北部裏夫山區的一個村子裏。他的父親是烏裏阿格勒部落的一位卡迪(伊斯蘭法官),也是部落首領。烏裏阿格勒人性格正直,勤奮耐勞,能征善戰,具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這對克裏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克裏姆從小受到良好教育,除了部落母語外,還熟練地掌握了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1905年,23歲的克裏姆來到摩洛哥首都非斯,進卡拉維因大學攻讀伊斯蘭教律,研究阿拉伯文化。這所大學的學生思想活躍,校內政治空氣很濃。經過四年學習,克裏姆不僅獲得了當法官的資格,而且萌生了民主思想,對歐洲的殖民統治者表示強烈的不滿。

大學畢業後,克裏姆先到地中海沿岸西班牙所屬梅利利亞城的土著事務所和土著學校任職,後來又在阿拉伯學院任教,並兼任《裏夫電訊報》的阿拉伯文編輯。直到1915年,他才當上梅利利亞城的伊斯蘭法官。克裏姆的青年時代,摩洛哥正處於災難深重的危亡時刻。摩洛哥北瀕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又扼守著直布羅陀海峽,水路交通方便,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加上礦藏資源豐富,所以從15世紀初起,就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爭奪的對象。1912年3月,法國政府強迫摩洛哥素丹簽訂了《保護製》條約。同年11月,法國又與西班牙簽訂《馬德裏協定》,瓜分了摩洛哥。根據協定,北麵狹長的沿海地帶、西南部等地區割為西班牙的保護地,其餘4/5的領土屑法國的保護區。克裏姆目睹殘暴的殖民統治,深感祖國危在旦夕,必須喚起人民的覺醒。於是他時常撰寫文章,嚴厲揭露和譴責殖民者的罪行,號召摩洛哥人民起來鬥爭。由此,他遭到西班牙駐摩洛哥高級專員的通緝,並於1916年被捕入獄。

1918年,克裏姆被釋放出獄。監獄生活沒有使他屈服,反而促使他決心與西班牙殖民當局徹底決裂。第二年,他回到家鄉阿傑迪爾。當時,家鄉人民在他父親的領導下,正為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而進行著如火如荼的鬥爭。克裏姆看到這種景象,異常興奮,馬上投入鬥爭洪流之中。

《馬德裏協定》簽訂後不到兩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因此法國和西班牙都沒有精力對摩洛哥的大部分領土實行有效的統治。尤其是西班牙的保護地,由於當地人民的反抗,殖民當局無法在許多地區管轄。大戰結束後,西班牙政府決定對該地區采取強硬的征服措施。根據《馬德裏協定》,克裏姆的家鄉裏夫地區中,1/3的土地劃歸西班牙,1/3的地區劃給法國。西班牙殖民當局最初試圖拉攏克裏姆的父親,因為他所領導的烏裏阿格勒部落在裏夫地區有很大勢力。由於遭到拒絕,便在1920年派西爾維斯特將軍率領2萬多軍隊圍剿裏夫山區。

在克裏姆父子的號召下,烏裏阿格勒人民積極行動起來,決心為保衛家園而英勇戰鬥。但不幸的是,克裏姆的父親不久被西班牙殖民者指使走狗毒死。臨終前,他諄諄告誡克裏姆說:“絕對不要屈從於西班牙人!”由於克裏姆精明強幹,足智多謀,他在烏裏阿格勒部落會議上被選為軍事首領。克裏姆懷著悲憤的心情,擔負起抗擊入侵者的使命。

1921年上半年,西爾維斯特將軍依仗軍事上的優勢,占據了裏夫的一些重要據點。6月間,又占領了阿巴拉村。西班牙殖民軍自恃兵強馬壯,竟在阿巴拉村內大擺酒宴。就在殖民軍喝得酩酊大醉時,克裏姆親自率領300名勇士,出現在他們麵前。經過幾小時的激戰,100多名殖民軍被克裏姆消滅,其餘的慌忙撤出阿巴拉村。克裏姆抓住戰機,利用戰士們高昂的戰鬥情緒,向西班牙殖民軍進行襲擊。7月間,當西爾維斯特率領的2萬多入侵者來到距阿傑迪爾村約40公裏的阿努瓦勒時,克裏姆指揮起義軍向殖民軍發動襲擊,打得敵人抱頭鼠竄,潰不成軍。

正當戰士們追殺殘敵的時候,西班牙殖民軍隊的城堡裏掛起了白旗。克裏姆命令部下前去受降。可是就在受降人員走近時,罪惡的子彈卻射進了他們的胸膛。克裏姆被這種背信棄義的行徑所激怒,率領起義軍殺入敵人陣地。結果,2萬多西班牙殖民軍幾乎全部被殲。西爾維斯特將軍又羞又恨,被迫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