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雄甘地是20世紀聞名全球的非暴力運動領袖。“聖雄”,印度文的讀音是“瑪哈德瑪”,意思是“偉大的靈魂”,中文譯為“聖雄”,是對甘地的尊稱。
摩罕達斯·卡蘭昌德·甘地,於1869年10月2日生於印度波爾邦達爾邦的首府波達爾城。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官僚家庭中,從小就受到印度教的熏陶。1891年6月,甘地在英國倫敦大學畢業並取得律師資格。兩年後,他到了南非,他在南非一共度過了20年。在那裏,他領導了自己的僑胞進行反對英、荷、殖民主義者的民族——種族歧視製度的運動。甘地深受托爾斯泰非暴力和平主義思想的影響,他的非暴力不抵抗的理論把印度教的吃素食、不殺生主張同《聖經》、《古蘭經》的仁愛思想結合起來。他認為,隻要通過非暴力的行為,忍受苦難,就能感動對方,使對方改邪歸正,因為所有人都是同一個造物主的兒女。
1915年1月,甘地回到印度,建立了一所非暴力抵抗學院,組織小土地種植者、破產農民、貧窮的工人為自己的生存而鬥爭。甘地因此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位關心貧苦大眾的領袖。為了喚起印度民眾的民族意識,他發起了土布運動,提倡用手紡車自己紡布,抵製英國的產品。很快,甘地就成了印度民族主義政黨——國大黨的領袖。
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激起了印度人民的獨立要求,甘地號召人民進行絕食、祈禱、和平示威,用非暴力的方式來抵製英國當局。殖民當局在阿姆利則向和平示威的群眾開槍,打死、打傷3000餘人,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更大反抗。甘地擔心會演變成暴力抵抗的流血革命,所以停止了非暴力不抵抗運動。
1920年,印度國大黨通過了甘地創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綱領,主張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他們在全國興起了一場廣泛的罷工、罷市、罷課、拒絕與殖民當局合作的運動,殖民黨局逮捕了甘地,並判他6年監禁。出獄後,甘地繼續領導印度的民族解放鬥爭,又多次發動了不合作運動,幾次被殖民當局逮捕入獄,但他始終沒有屈服。
1930年,英國殖民當局為了加緊對印度人民的剝削,製定了“食鹽專營法”,“嚴格控製食鹽生產,任意抬高食鹽價格和鹽稅,引起了印度人民的極大不滿。於是,甘地就帶領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信徒,步行到海邊去用海水煮鹽,以此來抵製英國殖民當局的食鹽專營法。這就是所說的“食鹽進軍”。
他們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徒步行走,每走過一個村莊,都召開群眾大會,號召村民們參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沿途群眾有聽宣傳的,有看熱鬧的,也有加入甘地隊伍的。各國新聞記者在人群中跑來跑去,爭先獵取鏡頭,采寫新聞。甘地一行走了24天,才到達海邊村莊甘地。這時,跟隨他的隊伍已經有了上千人。當天晚上,他們絕食祈禱。第二天上午,甘地便帶領眾多的信徒到海邊沐浴,然後開始取海水煮鹽。
每天清晨,甘地帶領信徒到海邊勞動,不怕風吹日曬,腰酸背痛,一直堅持了三個星期。印度報紙廣泛地報道了甘地的“食鹽進軍”;全印各沿海地區,也都開展了自製食鹽的行動。與此同時,全國城鄉各地到處舉行示威遊行、罷工、罷課,一個群眾性的反英鬥爭在全國蓬勃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