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即緬甸愛國詩人德欽哥都邁,他在緬甸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1875年吳龍出生的時候,英國已向緬甸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並且強行占領了緬甸,以仰光為首都,讓英、印總督管轄。吳龍從小在寺廟中讀書,對祖國的命運十分關心。1885年11月28日,緬甸國王錫袍被英國放逐到一個海島,緬甸淪亡。吳龍見祖國已遭英國侵吞,再也不能安心在寺廟讀書了。他決定不再讀書,到社會上去尋求解救祖國苦難的辦法。19歲那年,吳龍的父親去世。為了贍養母親,他到仰光一家印刷廠去當排字工人。因為他有相當的文化水平,不久改當校對員,同時寫作劇本。印刷廠關閉後,他先後在《仰光時報》和《緬甸時報》工作,並寫了不少詩文。
英國侵占緬甸後,解散了緬甸的武裝部隊,不許緬甸人持有武器,就連家用菜刀的尺寸也有限製。英國殖民者采用“以印治緬”的惡毒手法,把緬甸變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雇用印度兵鎮壓緬甸人民,還大量掠奪緬甸的資源,壟斷豐富的礦藏和森林,並把它當做英國的米倉。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緬甸人民,終於又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
1911年,一些知識青年創辦了《太陽報》,開始宣傳獨立、自由。吳龍很快就參加了這家報社的編輯工作。在這裏,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事物和新思想,更加激發了他童年時就潛在的愛國主義思想。
英國的殖民統治,給緬甸帶來了西方“文明”。緬甸的一些上層分子,特別是一些受外國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盲目地追求這種“文明”,丟掉了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甚至連自己名字前的“吳”、“哥”、“貌”等傳統稱呼也不要了,而代之以“密斯脫”(先生的意思),並且以此為榮。
吳龍對這種崇洋的情況非常不滿,認為長此以往,將會喪失民族自尊心,因此故意使用“密斯脫貌邁”的筆名,在1914年寫了一本名為《洋大人注》的書。書中在嘲諷假洋鬼子之餘,熱情地歌頌了緬甸的古老曆史和燦爛文化,對淪亡的祖國寄予深切的同情:
“憶往昔,阿瓦朝,繁榮昌盛民樂業。摧枯拉朽驅黑暗,名震南瞻洲。看今朝,堪回首,往來猶如水東流。滾滾而去不複返,怎不令人愁!”
這本書出版後,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也震動了“密斯脫”階層。同年,吳龍又用“密斯脫貌邁”的筆名,發表了揭露和諷刺英國殖民統治者、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孔雀注》。
1920年9月,緬甸第一個政治團體——緬甸各團體總會成立。這個團體的宗旨,是要求英國在緬甸實行類似印度的政治製度,讓緬甸人參加政府工作,建立緬甸民族工業。在它的影響下,不久仰光大學學生舉行罷課,反對不合理的大學法。鬥爭迅速波及到各地中學,師生們紛紛要求學習緬甸的語文和曆史等民族文化,隨即在仰光出現了巴罕國民學院。
吳龍熱情支持這個愛國行動,毅然辭去《太陽報》的職務,到巴罕學院就任緬文和曆史教授,並編寫了一些教科書。
在緬甸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情況下,英國殖民統治當局於1923年采取了一個讓步措施:實行所謂“雙頭政製”,也即是除中央職權由印度政府管理外,地方職權改由緬甸政府管理。這個讓步,迷惑了緬甸各團體總會中的一些人,促使它分裂,巴罕國民學院也被迫關閉。吳龍隻得重新擔任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