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 / 2)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段氣壯山河的錚錚言詞,是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段內心獨白,也是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的真實寫照。他和他的作品感染了幾代讀者,永遠激勵人們在逆境中奮勇向前。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是蘇聯30年代的著名作家、堅強的共產黨員。他於1904年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小村莊裏。父親是個釀酒工人,母親給人家做飯洗衣。他隻念過三年書,剛滿10歲,就到車站食堂、發電廠裏當童工。

種種困苦和磨難,讓他從童年起就懂得了生活在最底層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窺見了資產階級的腐朽、貪婪和罪惡。他的心中埋下了同黑暗社會抗爭的種子。

奧斯特洛夫斯基從小就很喜歡讀書,他把書揣在襯衫裏。一有空,他就拿出書本埋頭閱讀起來,直到食堂的老板娘跑過來擰他的耳朵,他才不得不放下書本,有一次,他看到書攤上有一本描寫意大利反抗奧地利侵略的英雄加裏波第的傳記小說,很想買下來,可沒有錢。他在書攤邊站了半天,最後把身上僅有的午餐費掏出來買下了那本書,一回家就通宵達旦地閱讀起來。

在工廠做工期間,奧斯特洛夫斯基親自感受到工人運動的力量。在他哥哥阿遼沙的影響下,他積極地參加一些革命活動。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他積極投入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鬥。1919年,紅軍進入了烏克蘭,他第一批參加共青團。隨後,作為誌願兵在一個騎兵團黑當紅軍戰士。奧斯特洛夫斯基轉戰疆場,作戰非常勇敢。在戰火紛飛的前線,他沒有放棄讀書。他的作戰包裏,總是藏著他最愛讀的小說——伏尼契的《牛虻》和喬萬尼奧裏的《斯巴達克思》。在行軍打仗的間隙,他常常拿出來反複閱讀,有時還念給戰友們聽。

1920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戰鬥中受了重傷,轉業到工廠擔任共青團工作。第二年秋天,他響應團組織號召,到博亞爾卡修築鐵路。一次,第涅伯河山洪爆發,他不顧身體虛弱,冒著寒風,跳進冰冷刺骨的水裏打撈流散的木材,結果得了傷寒和風濕症。1924年,他加入了共產黨。第二年起,健康狀況開始惡化,經常臥床不起,但是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在病床上讀完了共產主義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1927年,他因脊椎硬化開始癱瘓,眼睛看東西也不清楚了。然而他並不向病魔屈服,拿起筆作為武器,繼續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