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審時度勢,才可立於不敗之地(1 / 1)

所謂“審時度勢”,這是成大事的經驗之一,因為自己所做的事,隻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大趨勢,才可以成功,而不重視周邊環境的人,其結果注定是失敗。

市場的脈搏,是精明商人非常注意並善於把握的一個關鍵點。應該講,最成功的商戰都是緊跟市場而進行的一場智慧之戰。

李嘉誠的發跡,是靠地產和股市,他的事業壯大,是一部中小地產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劇擴張的曆史。

李嘉誠的作風,一如他是生意場上的豪客。他的生意原則是賭並不是無目的賭博,而是把握市場脈搏來一個:“審時度勢”。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瘋狂,成交活躍。李嘉誠借此大好時機,令長實騎牛上市。長實股票以每股溢價1港元公開發售,上市不到24小時,股票就升值1倍多。李嘉誠第一步邁進股市就是典型的“高出”。

接著,1973年大股災突然爆發,恒生指數於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點,1975年3月,股市形勢好轉,開始緩慢回升,深受股災之害的投資者仍“談股色變”,視股票為洪水猛獸。

這時,眼光獨到的李嘉誠,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潛力,因此,在當時低迷不起的市價基礎上,親自安排長實發行2000萬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價格自購。

同時,李嘉誠還宣布放棄兩年的股息,這既討得了股東的歡心,又為自己贏得了實利———股市漸旺,牛市一直持續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機爆發前。長實股升幅驚人,李嘉誠後來贏得的實利遠遠超過了當年放棄的股息。

“人棄我取,低進高出”是李嘉誠搏擊股市的基本原則,他在這方麵的實戰案例不勝枚舉。

1985年1月,李嘉誠收購港燈時,就是抓住賣家置地公司急於脫手減債的心理,以比前一天收盤價低1港元的折讓價,即每股6.4港元,收購了港燈34%的股權。僅此一項,就節省了近4.5億港元。

6個月後,港燈市價已漲到8.2港元一股,李嘉誠又出售港燈一成股權,結果淨賺2.8億港元。這就是低進高出,兩頭賺錢。

天水圍之役,也是一次典型的“人棄我取,低進高出”戰術運用實例。當時,由於港府的“懲罰性”決議,使天水圍開發計劃瀕臨流產,眾股東紛紛萌發了退出之意。

早就看好天水圍發展前景的李嘉誠,從其他股東手中折價購入股權。於是,便催生了嘉湖山莊大型屋村的宏偉規劃,長實成了兩大股東中最大的贏家。

1989年“六四”風波後,香港股市一度低迷。

1991年9月,李嘉誠斥資近13億港元,購入一家有中資背景財團的19%股權。稍後,此財團收購了香港曆史悠久的大商行“恒昌”。

4個月後,這個財團的大股東“中信泰富”向財團的其他股東發起全麵收購,李嘉誠見出價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權售出,總價值15億多港元,李嘉誠淨賺2.3億港元。

低進高出,關鍵在於扣緊市場脈搏,眼光準,出手時機適宜。李嘉誠每一次大進大出,幾乎都能準確地把握時機,預測股市未來的走勢。

這似乎很神奇,其實不然。大凡股市的興旺與衰微,大都與政治經濟大環境有直接關係,大致有一定的規律性。

要研究這一規律,就要時刻關注整個國際國內大環境的時勢變化。一般股民坐井觀天,眼睛隻盯著股價變化表,而不探究大勢的變化。這樣,就可能被表象、假象迷惑,時有被套住之虞,即使偶有所獲,也不過是僥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