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 耐心等待最佳時機(1 / 1)

成大事者能靜心等待最佳的時機再出擊,而不盲目地“一條路,走到黑。”因為他們知道,那樣也許會毫無收益一事無成。李嘉誠收購港燈就是采取這樣的戰略。

港燈即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是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於1890年注冊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股東是各英資洋行。

港燈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二戰之前,港燈坐大;二戰後,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林立,中電後來者居上,賺得盤盈缽滿,還籌劃向廣東供電。

港燈收入穩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台“鼓勵用電的收費製”(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的增漲,一盈利自會遞增。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港燈這塊大肥肉,惹人垂涎。據1981~1982年市場傳言,怡和、長實、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

這一時期,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係置地公司,卷土重來,在港大肆擴張,大擲銀彈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眾股份,並以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47.5億港元,投得中環地王,用以開發“交易廣場”的浩大工程。

以退為進,避免正麵交鋒,是李嘉誠一貫的擴張戰術。李嘉誠按兵不動,靜觀形勢。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擬收購港燈的消息,已在市麵悄然傳開。

最後置地以高出市價31%的條件,順利完成對港燈的收購。長實與佳寧欲競購的傳聞子虛烏有。佳寧正麵臨危機,長實是放其一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擴張,耗盡其現金資源,還向銀行大筆貸款,負債額高達160億港元。李嘉誠信心百倍,靜待其變。

對於置地公司負債購買的瘋狂行為,《港燈易手時移勢轉》一文指出:“本來大舉負債不是問題,隻要地產市場尚佳,經濟前景‘爭氣’,資本雄厚,坐擁中區地王的置地不愁沒錢賺,可惜撒切爾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現移民潮,移民連資金一道卷走,彙率大跌,港人紛紛拋港幣套取外幣。雪上加霜,歐美日本經濟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層淒雲慘霧,地產市場滑落,興建的樓宇由俏轉滯,樓宇由奇貨可居變成有價無市,欠銀行的貸款不僅無法償還,光利息一年就等於賠掉一座樓宇。

1983年地產全麵崩潰,置地公司陷入空前危機。1983年財政年度,置地出現13億港元的虧損。作為怡和旗艦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潭,怡和在同期財政年度盈利額暴跌80%。

怡和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的紐璧堅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紐璧堅在董事局宣布辭去這兩家公司主席職務。

1984年1月1日,紐璧堅又辭去董事職務,離開他服務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我隻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顯赫、最具權勢的洋行大班紐璧堅,用無比傷感的口氣說。

紐璧堅對在港的英國路透社記者說:“整個形勢都變了!英國準備拋棄香港,華商在70年代起就愈來愈強大。這就像當年美國扶植日本,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抱在懷裏的嬰兒是隻老虎。人們總是揪住九龍倉不放,而不睜眼看看對手是嬰兒還是老虎。如果一個人的胳膊被老虎咬往,不管這隻手是在顫抖,還是在掙紮,都會被咬斷或咬傷。聰明的人,是不必再計較已經失掉的手,而是考慮如何保全另一隻手。”

“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紐璧堅站在怡和廣場大廈頂樓,麵對維多利亞港,深有感觸地喃喃說道。

傳媒對紐璧堅的話進行揣測,認為他對凱瑟克家族心懷不滿。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失去一翼。紐璧堅無疑是大股東與管理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紐璧堅在離港之前,反複強調他“熱愛香港”。有人估計,紐璧堅說的是實話,怡和係大舉進軍海外,是凱瑟克家族一貫的主張,作為薪金主政者的紐璧堅,隻是秉其旨意執行罷了。怡和集團在港實力銳減,是海外投資不順的結果。

在以上過程中,李嘉誠隻是密切關注整個事態的發展,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行動,確實精明。

首先,麵對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購,如果李嘉誠迎其鋒與之碰硬,一來未必能勝,二來即使能勝,也會元氣大傷,還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賠本生意。李嘉誠說過:“收購不像買古董,不是非買不可。”足見李嘉誠十分冷靜和理智。

其次,李嘉誠認為置地不惜重金,四處出擊,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響,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亂。到那時,再從置地手中奪過港燈,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變成幫助置地的事。這種“隔岸觀火”的做法,不失為坐收漁利的一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