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人生的碎片(1 / 2)

人生就如同一件百衲衣,苦難、歡樂、沉默、得失、偏激、完美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苦難幾乎所有傑出的人,都有遭受苦難的經曆。我們也常常以此自勉並教育我們的孩子:苦難是金,苦難是成功之母。

但是當我們真正遭受苦難的時候,就很少有人依然保持清醒的思維和智慧,把它當做人生的財富了。絕大多數的人都在怨天尤人、憎恨厄運的不平中栽倒在了苦難的門檻之外。

隻有極少數的人,在苦難中采摘到了智慧的果實,並把這些果實小心地珍藏起來,沿著苦難的路徑,抵達了寧靜明麗的彼岸。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從苦難中領悟的人,都變得心胸豁達起來,性情溫和起來,言語矜持起來,行為平靜起來,絲毫也沒有曾經與苦難搏鬥,曾經在苦難中掙紮的痕跡。他們變得深邃而寬闊,變得平靜而安然,周身都體現著一種坦然淡泊的襟懷。

有人雖然也從苦難中走出來了,但是卻經常把自己苦難的經曆作為炫耀的資本自吹自擂,其實他不知道,這個時候,他所有從苦難那裏得到的財富都已經失去了。

歡樂歡樂是什麼呢?歡樂就是我們把各種各樣的偽裝和麵具拋棄以後的心情。這些平時戴著的麵具和偽裝,恰恰是悲哀的種子。正是它們,讓你的靈魂深藏在你的軀殼之內,飽受著時間的煎熬和摧殘。

有很多時候,我們是應該充滿喜悅的,是應該放聲歌唱的,但是,那個可惡的麵具和偽裝總是讓你躲開這些內心的歡樂,而去聆聽痛苦和哭泣。但是,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麵具的罪惡,總是願意把麵具戴在臉上,有的人還戴著幾個麵具,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歡樂逼迫到了黑暗的角落裏。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的,生活本身並沒有什麼改變,是你自己讓本來應該的歡樂變成了悲哀。

沉默一個民族,如果詩人和藝術家也保持沉默了,這個民族距離衰亡也就為期不遠了。沒有什麼東西比詩人和藝術家的沉默更能夠貼切地形容“哀莫大於心死”。詩人和藝術家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良知,如果靈魂和良知都選擇了無奈和沉默,這個民族還會有什麼希望呢因而,詩人和藝術家可以沉默,也可以漠視恥辱和悲哀,但是,不能永遠沉默。沉默應該是為了積聚力量,沉默應該是為了更大能量的爆發。

因而,在很多時候,沉默是詩人和藝術家錘煉自己的武器。

對於當權者來說,當你發現詩人和藝術家沉默了的時候,就是你警醒的時候,你就不能夠再一意孤行,就不能夠再肆無忌憚了。

偏激在通常情況下,偏激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弱點,並且是一個人不夠成熟的標誌。但是,列夫·托爾斯泰不這樣認為。他曾經在回答一個文學青年的問題時說:你具備成為一個作家的全部優點,然而你缺少作為一個作家所必須具備的缺點,那就是偏激。

在這裏,偏激就是不同凡響,就是鮮明的個性,就是與眾不同。

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被當世的人看成是瘋子,譬如柏拉圖,譬如凡·高。其實,他們正是托爾斯泰所說的行為偏激的人。而且他們不是一般的偏激,而是偏激到了極致,偏激到了為當世所不容。

一個四平八穩的人,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一個追求所謂成熟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因為,這些東西恰恰是靈感和悟性的殺手。

得失人生總是會有得有失的。有的得失讓人感到很值得,但是,有的得失就充滿了無以挽回的遺憾。

給人類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沒有結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童話創作。但是當他到了暮年,在回憶自己人生的得失的時候,他說:我為我的童話付出了一筆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代價。我為了童話,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白白地放過了這種時機,那時,無論想象是怎樣有力和燦爛,也應該讓位給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