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人生的碎片(2 / 2)

偉大的安徒生,是充滿了傷感的情緒回憶總結自己的人生的。他感覺自己當年應該讓靈魂和想象讓給愛情一點機會的。

對於安徒生來說,一生全身心地獻給自己的事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的人生也因而有了太多的缺憾。他本來可以擁有愛情的浪漫,可以擁有家庭的溫馨,可以擁有天倫之樂,但是他都失去了。

有很多的藝術家都是這樣的,因為自己鍾愛的事業而失去了人生中很多的幸福和歡樂。

其實,偉大的事業與甜蜜的愛情、溫馨的家庭並不矛盾,你完全可以在擁有事業的同時擁有它們。而且,愛情和家庭,會讓你的事業更加豐滿瑰麗。這樣的例子,在中外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中比比皆是。

完美叔本華曾經說過:在一個偉大人物的作品裏,指出一些缺點和錯誤,這比明確而完備地論述作品的價值要容易得多。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有缺失,任何偉大的人物也都有缺點,正如任何一棵樹都會有枯枝敗葉、任何一塊玉都有瑕疵、沒有百分之百的金子一樣。

因而對於一個人,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事件,就不應該求全責備。

因而在一部作品中總結出不足和缺失,並不是什麼高明和勇敢。在一個人的曆史中找到一些不光彩的經曆,也不是什麼學問。

這使我想起現今我們的文壇上一些很熱鬧的論爭。有人給王蒙的作品找到了缺點,有人給餘秋雨的作品挑了許多曆史考證方麵的錯誤,還有人對餘秋雨“文革”期間的一些經曆糾纏不清,有人對張煒的長篇小說展開了批評,也有人對李存葆近年的大文化散文提出了質疑。這些都引起了這些作家的不快,所以才有了論爭。

我以為,以這些人在文學上的成就,完全沒有必要生氣。你的作品是完美的嗎?你的人格是完美的嗎?這是不可能的。有缺點,不完美,這才是正常的。既然這些不完美是客觀的,不說也明擺在那裏,有人說說又何妨呢所謂瑕不掩瑜,意識到這一點,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嗎自己林語堂先生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立誌說:我一生都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很多年輕的學生,包括我在很年輕的時候,甚至是少年的時候,就常常在自己的各種日記本和記錄本的扉頁上,寫上但丁的那句著名的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在青少年時期就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應該是一種個性的袒露,是很值得發揚的事。可是,事情的發展卻常常是另外的結局。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閱曆的增加,自己在人生中逐漸消失了,自己逐漸變得與其他人沒有什麼區別。

林語堂先生是做到了,所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了林語堂的光輝一頁。但丁就更不用說了,他那光芒萬丈的《神曲》,使他成為人類社會不朽的藝術家。

當我們成年以後,有多少人還保留著年輕時期立誌的那個自己?有多少人以自己快樂的意誌生活著尤其是一個想要成為作家或者藝術家的人,如果沒有保持自己的膽量,你的誌向和理想也就無從談起了。

每一塊人生的碎片都是值得我們細細思考的。而且,人生的碎片遠不止這些,還有諸如淚水、歡笑、幸運、不幸、挫折等。但有多少人去細細思考了呢因為缺乏思考,我們許多的人生隻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因為善於思考,有些思考者的人生就成了一串串閃著智慧光芒的寶石。

有許多人生的碎片,在等待著我們去深深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