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興則科舉興,這是茶陵古代教育的一大特點。在古代科舉考試中,不僅考中進士多,而且摘桂掄元的也不少。曆史上出過兩名狀元,即宋代的譚用式、清代的蕭錦忠;三名會元,即元代的陳泰明代的張治、清末的譚延闓;殿元一名,即元代的李祁;榜眼兩名,即清代的曹詒孫、尹銘綬。還有鄉試第一為解元的尹謙孫等。從他們的詩文中,可感受到書院教育的濃濃書卷氣。
李祁詩文選
李祁,字一初,號希蘧,今茶陵縣高隴鎮龍集人。元代元統元年(1332)鄉舉第一,為解元。次年參加全國會試,殿試第一,為殿元,賜第二名進士,為榜眼。初授文林郎,後曆任婺源州丞、浙江儒學副提舉。丁母憂期間,授湖南儒學提舉,因時局動蕩,未赴職,居家掌教杜陵書院。入明後,隱居永新上麓,主講上麓書院。李書法、詩詞造詣較深,曾為《清明上河圖》題跋。著有《雲陽集》(詩文集)。
樂存說
吾雲陽譚君悅道,自早歲即有誌於孔氏之學,既長而悅之,故其字曰“悅道”。及齒益壯年益強,而其悅之也益深。故又號“樂存”。悅,猶樂也,有得於心則悅,而樂乃悅之發乎外者也。吾夫子之道,廣大配天地,變動配四時,而其樂乃在疏食飲水之中,則夫子之樂,果何如其樂耶?蓋夫子之樂,樂其道之在我者也。道在是,則樂在是矣,富貴於我何有哉?今悅道以清材俊氣出,而見用於時,且將駸駸乎富貴之場矣。而其樂之所存,直欲與夫子之道相為周旋,此固未易以世俗之樂擬論也。餘故為書“樂存”二字,且為述其義如此。
同孫彥能遊山庵(二首)
一
綠崖涉清泚,披草得幽徑。
蕭條雙檜間,獨立一鬆勁。
入門聽微鍾,心垢一時淨。
向來飽幹戈,棟宇兀偏正。
空庭鳥雀喧,壞壁龍虎瞑。
徒能起谘嗟,無複聳觀敬。
三歡複出門,乾坤幾時定。
二
孫君方正人,直道不由徑。
吐詞每清新,得句更道勁。
青春二三月,川陸頗明淨。
徘徊憩小庵,危坐身必正。
嗟予及衰老,疲困目常瞑。
乃知英妙年,才力良可敬。
勗哉勵功業,名譽久乃定。
山居(三首)
一
半鋤新地半開荒,滕喜來年歲頗穰。
若問先生生計事,一年慳得半年糧。
二
老子生來是轉蓬,敝裘羸馬厭西東。
如今獨臥空山裏,始信從前在夢中。
三
高山疊疊去無窮,萬古興亡在眼中。
閑煞舊時揮翰手,漫扶藜杖數飛鴻
釣圖
扁舟知棹意如何,日幕歸來雨滿蓑。
妻子隻知鱸鱠美,哪知湖裏亦風波?
陳泰詩文選
陳泰,字誌同,火田蒲江人。元延祐二年(1315)會試第一,為會元,賜進士。其會試卷《天馬賦》當時廣為傳誦,陳泰因此被人稱為“陳天馬”他詩文書畫俱佳,其作品《所安文集》後選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序》稱他“筆鐸淩厲,不可一世之才”。任隴南縣令時,在與亂軍激戰中戰死,時年二十九歲。
天馬賦(會試會元卷)
若有龍兮,渥窪之子,榮河之孫,產自月窟,來於大宛。筋權奇而虎脊兮,肉磊而峰。觀精神變化不可測兮,上貫乎房星之垣。朝發蹤乎河濟兮,晡沒影乎昆侖。雖有銜勒不暇顧兮,彼輿隸其焉能援。昔遭時之孔厄兮,伏阜櫪而中頹。隨駑駘而並駕兮,又或驕逞而相欺。啖芻莝而不飽兮,羌豆菽之可期。軏鹽車而登大行兮,路岧嶢而嶮崎。羲和迫而將晏兮,勢蒼黃而摧萎。翩翩之伯樂兮,道安適而逢之。泣肽為子涕兮,爾何困乎此?欷世貴賤之不分兮,信焉用夫駿。為解劍佩以為質兮,吾將持子而西歸。欲掃空夫大漠之野兮,寧轢元圃而騰崦嵫。不然乘雲躡風載周穆而遠覽兮,造王母乎瑤池。於是天馬俯首噴沫,振鬃仰籲。物固各有所遇兮,遇固各有其時。向微子之超越兮,骨委絕其誰知。從逸氣之淩厲兮,獨不為予而徘徊。倘一識而遽舍兮,駕輕車兮何悲。伯樂複歎而為之歌曰:天馬兮風駿,批竹耳兮夾鏡瞳,少不自見兮老愈工。嗟哉,蹭蹬兮吾知爾之為龍。
集民謠(二首)
一
苗青青,東阡西陌苗如雲。
經年不雨過秋半,苗穗不實空輪囷。
田家留苗見霜雪,免使糴歲勞耕耘。
縣官催稅吏胥急,糴粟輸官莫論值。
勸農使,不汝恤。
二
蕨澄澄,新春食蕨留蕨根。
淩晨劚根暮舂杵,瀲灩大甕流黃渾。
常年春寒粉始凍,誰信秋暑霜翻盆。
窮通有數今已識,為生為死尚難測,
獨立蒼茫麵如雪。
朔方歌
朔方大野何寥哉,悲風慘淡從天來。
初如巨壑吼陰浪,忽似暗空行怒雷。
岩風吹霜石為裂,淅瀝飛沙砭入骨。
萬裏書生二十餘,匹馬來為朔方客。
朔方之人膽如鬥,不鬥才華鬥身手。
無複悲歌慷慨聲,猶能使氣屠雞狗。
憑高仰視太行山,山氣空蒙紫翠間。
東西日月自吞吐,今古煙雲相往還。
太行勢盡西山起,鳳舞龍蟠聳神偉。
昨夜燕山雪作團,散落飛花漢宮裏。
朔方猛士氣淩雲,白首防邊未策勳。
馬上相逢淚如瀉,嗟我何為朔方野。
萬裏行
恨身不及生北方,出門萬裏無贏糧。
饑鷹誌豈在狐兔,日暮啄雪猶傍徨。
早年結束恥遊俠,絕處季孟並李陽。
摴蒱又不學劉毅,一擲百萬生輝光。
縱鱗暫脫騎鯨勢,弱羽徒幹薦鶚章。
門下雖通齊相國,馬前難拜北平王。
歸來把鏡但搔首,蝌蚪蟲魚負君久。
金章一笑雷電奔,我豈終身合鉗口。
錦嫣鴨綠芙蓉秋,觥船卷月秦姬樓。
峨眉為我歌世事,何必愁,
東邊日出西邊沒,南北生人俱白頭。
蕭錦忠詩文選
蕭錦忠(1803~1854),字麟黼,號史樓,今茶陵縣下東鄉東山壩人。清道光五年(1845)甲榜第一名進士,為狀元,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八年回鄉省親,適兩弟相繼去世,遂絕意仕進,居鄉贍養父母,操辦子侄教養婚配。辭官居鄉期間,主講洣江書院和尋樂、明道書院。蕭工書法、詩文詞賦,著有《輿地彙參》、《自然齋時文辭賦集》。
殿試策問狀元卷
策問:
製曰:朕績膺大寶,中外艾定,於茲二十有五載。仰荷昊蒼眷佑,列聖垂庥,勅命時幾,兢兢業業,深念崇登進以熙治績,籌積蓄以裕倉儲,敦教化以正風俗,奮武衛以詰戎兵。其膺上理,延訪為殷。爾多士拜獻先資,對揚伊始,冀聆說論,或讚嘉猷。
治天下者,莫重乎進賢用人。《舜典》曰:明試以功,敷奏以言。《皋陶謨》曰: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知人則哲,自古其難。帝世若是其鄭重也。乃後世君臣相得,或取決於立談之頃。若張良之以石投水,王猛以異符同契。何耶?大知若愚,大詐若忠,或外忠而內奸,或始賢而後佞。察其誠偽,辨其邪正,厥道何由?夫君子小人各從其類。然如諸葛亮、李泌、司馬光諸人,卓然名世,必無拘私阿比之習。而其所舉薦者或未必皆賢,或反為其所誤。抑又何說?孔子曰:取人以身。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斯則浚其源之論也。試更闡發而詳言之。
夫食為民天,《周禮》:倉人藏粟,旅師聚粟,造人委積。其為儲蓄甚備。常平倉、義倉、社倉,立法最善。然行之既久,均不能無等。《元史》所載,河西務十四倉、京師二十二倉、通州十三倉。即今製所由仿。顧天時轉輸,了脊叢雜,回港攙和之弊何以杜之?平租所以便民。其後或築富人倉,或置東、西市,果可遵歟?《管子》守國、守穀之說,李俚糴三、糴二、糴一之論,所言果有當歟?宇文融之益蓄九穀,孫成之發合殘售,皆有可采歟?豐歉因乎歲,久暫因乎時,燥濕因乎地,采何術而使儲積無蝕朽之虞?售易無騰踴之患歟?轉輸之法、崇垛之宜、久蓄之方、平價之道,非尤宜亟講歟?
司徒修《六禮》,明《七教》,凡以節民性,興民德也。《坊記》數千百言皆以坊民而已。故《周禮》有禁暴之官,《五製》有嚴左道之律。我國家紀澤涵澳,士大夫讀書明理,自不為異論所移。至鄉蠢愚,或誘於禍福之說,往往有焚香誦經自罹法網,若概以禁絕則祈報蠟社,皆將為吏胥需索之端。如慮其滋擾而不為之防,又恐奸黠匪徒輾轉煽惑,釀成巨案,今將為杜漸防微,使盡氓民知禮義之維而執衷不詐。其何道之哉?
古無所謂兵,凡民皆兵也;無所謂將,六卿皆將也。《周官》之製,居則為比間廟堂、州、鄉,出則為伍兩、卒旅、師軍。至春秋而晉有受田,楚有兩廣,古製曰紊。嗣後崇卒用徒,車戰又廢。豈古之製不定於後歟?漢則內有南北軍,外有郡國兵,厥製奚若?唐之府兵最為近古,何以改為曠騎來收節度之權?改為更調,孰為合宜?明之五軍都督府,猶有唐府兵遺意,何以改為十二團營?又改為三大營歟?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無備。其何以副朕整飭戎行,設兵衛民之意乎?
凡厥四端,克知灼見之用,惠民利濟之方,安良除莠之謨,經武整軍之要,皆立政之大綱,保邦之至道也。多士學於古訓,通知時事。以敷奏為明試,務收實用,勿獻膚詞。朕將親覽焉。
對策:
臣對:臣以為政在於得人,藏富所以強國,除邪斯能善俗,講武乃可以衛民。上措古訓,《書》記旁求,《禮》詳製用,《易》著民之義,《詩》陳統武之歌。自古帝王恭己垂裳,撫辰錫極。惠疇亮采則百接宅也,酌盈濟虛則四釜充也,型方訓郵則五教敦也,禁暴整兵則六軍飭也。茂矩隆儀,凜然具備。用是,官方敘而慎憲省成,積貯豐而量入為出,治道宏而協和於孌,兵戎詰而有勇知方。所為廣人才、經物辦、施文德、揚武威,經緯萬端,甄陶庶彙,承燕翼而奠鴻基者,此也。
欽惟皇帝陛下朗鑒無私,運籌有要,熏勸垂為,善政訓練,著厥常經。固己賢慶升府而人歌豐庾,俗征於化而律葉“師貞”矣。乃聖懷衝揭,深懷長治久安之道,益切持盈保泰之思。進臣等於廷,而策以崇登進、豫積儲、敦教化、奮武衛諸大政。臣之愚昧,奚知體要?顧泰山峻極猶資土壤之微,滄海宏深納涓流之細。敢不竭素所誦習者,藉効葵傾之微忱乎?
伏讀製策有曰:治天下者莫重乎進賢用人,因慎思,夫觀人之法,此誠求賢察官之至意也。臣謹案:《舜典》敷奏明試,言考試必審也。《皋謨》有德載采,言稱人者必舉事為驗也。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古帝王稽之輿論,考之平時,猶必試其事而後任以官。蓋知人易,而後任人難也。乃若立談之頃相契有真,如張良以石投水,王猛異符同契,雖一德之可稱,因千載而間遇矣。夫忠奸分於片念,賢佞界在幾微。浮華誇詐之士,持論多工,是內外不盡相合也。慷慨激切之徒,中道輒廢,是始終不必一途也。善夫《論衡》之言,曰:“以九德檢其行,以事效考其言。行不合於九德,言不驗於事效,人非賢則佞矣。”其言與《典》、《謨》之旨相發明,所以察誠偽、考邪正之道,豈外是哉?若夫以愛才之心,為節取之說,如諸葛亮用馬謖,節製顯違。李泌舉竇參,貪吝不職。司馬光急去新法,蔡京因緣進用。縱非私比,終昧鑒衡。孔予言“取人以身”,程予言“知言窮理”。誰能擴己之學識,斯能觀人之賢否耳?聖天子神明,廣運灼見,無遺所試。小廉,官方由此澄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