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三子”驅動
如果把江坪河比作一台前進的機車,那麼“三子”就好比驅動這台機車的強大引擎,如果把江坪河比作一顆待發射運行的水電衛星,那麼“三子”就是這顆衛星的運載火箭,使其進入軌道正常運行。
“三子”,指班子、款子、車子。說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江坪河,不能不說到“三子”。說到“三子”,又不能不說到劉祥華,因為是在他擔任縣長期間,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不但不畏困苦,以高遠的目光運籌帷幄,宏觀決斷,而且身體力行,忍辱負重。
四進國家水利部,是他的一係列宏觀決策和身體力行,才在短期內獲取了國家水利部《關於漊水幹流淋溪河以上河段的規劃報告》的批文,把躺在水利部沒有音訊,已經昏昏睡去的江坪河電站喚醒,並往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否則,由高純金等聲嘶力竭,苦苦爭取而來的江坪河,或許還要再躺個三年五載或更長的時間,江坪河前進的步伐還會滯緩。
“三子”,在特定的時間裏起到了強力推進的作用,其積極意義不可低估劉祥華出生於巴東泉口,60年代,泉口因學大寨聞名遐邇,在這裏蹲點的恩施地委副書記,中共九大候補委員張植弟,對出身普通農民家庭的劉祥華的人品和才華很是賞識,在張植弟的教育和黨的培養下,他從泉口公社黨委副書記幹起,不久後即擔任泉口公社黨委書記,沿渡河區區委書記,後調任巴東縣化肥廠廠長兼黨委書記,巴東縣委辦公室主任,潛江市副市長,巴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1993年3月走馬上任中共鶴峰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1994年1月出任縣長至1997年4月離任後調州。中等身材,有些謝頂的劉祥華,任縣長期間,40開外年紀,可謂年富力強,那麼“三子”是在什麼樣的經濟背景下產生的呢?它的產生是輕而易舉,還是比較艱難。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江坪河曾走過的這段曆史歲月,劉祥華任縣長期間,財政經濟比較困難,特別是碰上企業改革,投資體製改革,金融體製改革,外貿體製改革,政府機構改革,住房、社會保障改革等尤其是國家財稅體製改革,實行分灶吃飯,又加上工資體製改革,使本來就赤字1500多萬元的財政更加舉步維艱。
劉祥華在擔任縣長2個多月後的,1994年3月4日,在縣第十三屆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他激情地作了《振奮精神,克服困難,狠抓落實,加快發展》的報告,在講到他主政的政府最大的難題時,他向與會者說首先是財政困難。到1993年底,財政累計赤字已達1527萬元,根據縣財政測算,由於國家稅率調整和已出台的增支政策,當年赤字可能有2794萬元,到當年底累計赤字將達到4321萬元,而最嚴峻的是,財政困難這一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很快得到解決。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要保證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要保證社會穩定,要保證職工工資的發放,本屆政府必須樹立臥薪嚐膽,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過緊日子,苦日子。
二是發展困難,隨著投資體製改革,上級投資更加緊張,全縣信貸資金沉澱呆滯不少,資金運作十分困難,又由於財政入不敷出,為了苦撐日子,全縣占用了近千萬元周轉金及各類專款,全縣累計投放財政周轉金,3900多萬元,絕大部分未有收回,經濟要發展,投入又缺資金,這是擺在本屆政府麵前一時難以克服而又必須克服的困難因此,本屆政府全體組成人員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9月29日,縣委又決定在國慶節放假前召開縣直單位幹部職工大會,通報全縣1至8月份經濟工作情況,分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縣經濟工作麵臨的嚴峻形勢,明確今後一個時期的奮鬥方向此時,縣委書記何亞斌已於1個多月前的8月1日離任,調省城任職,上級黨委沒有及時任命接替的縣委書記,由副書記劉應凱主持縣委工作,政治局勢的變化對劉祥華的心理影響姑且不論,僅經濟形勢就夠劉祥華有一受的了,這次會上通報的財政經濟狀況與3月份通報的沒有多大出入,隻是數字更加具體,細化,從這次的講話中得知,當時,2000餘萬元的財政收入,竟有6911名幹部職工吃財政飯,當年人平按中央政策增資56.04元,僅此一筆需增支595.9萬元,這是當年的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無論如何也跟不上的而到了。
1995年7月14日,劉祥華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任命大會上講話時又一分為二地道出了當時財政窘況。“近年來,全縣經濟和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存在許多無法回避的矛盾和問題,尤其突出的是財政問題,1995年財政預算赤字1131萬元,占用各類專款,事業款周轉金961萬元。”
按照上級要求,當年的財政收入隻保工資尚差961萬元麵對,生之者寡,食之者眾,難以度日的財政經濟,縣政府的主要精力一度不是抓經濟建設,更不是抓基礎設施建設,而是討工資,保運轉,各機關實行改革,按縣政府的要求,三分之一的人堅守機關,三分之一的人下基層,三分之一的分流創辦經濟實體,盡管如此,工資還得推遲3至4個月方能發放。
縣財政對單位不撥,差額工資不撥付業務費,於是各單位都安排了,創收人員,有的將財政工資抵在單位,有的年底交一筆創收費後又參加單位統一分配有的單位比較寬鬆,財政發多少,一分不扣,然後讓其自勞自得,如果單位既不安排創收,又無其他諸如專款之類的資金來源,那就不享受差額工資結果導致單位與單位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在同等的條件下拉開了較大收入差距一時間,創收人員滿天飛,創收的門路也是五花八門,有賣茶葉,藥材的,有倒木材,大米的,也有開客車,貨車的,還有科局級幹部長年開麻木車的,也有南下北上打工的,10多年後的今天創收人員,尚未回歸者有之,在創收者中有因禍得福而獲利的,有經營不善,或違法經營給單位和國家造成損失而丟官降級的,甚或脫離單位丟鐵飯碗的。
當然,這種現象不僅在鶴峰獨有,在恩施州各縣市普遍存在,連州委機關也有官員到鶴峰茶區做生意的,還有縣委書記帶頭,組織職工入股個體戶種天麻被騙的笑話等等,那時的中國,國家公務員離職經商叫“下海”;又回單位上班的叫“上岸”。
在這種剛剛實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製下,劉祥華和他的班子成員在,3年多裏,都采用了哪些手段,來振興經濟,為江坪河上馬準備條件。作為從常務副縣長升任縣長的劉祥華一開始就深深地感到,鶴峰的經濟要走出低穀,走出單一農業經濟的死胡同,必須調整思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是改變不了鶴峰貧困現狀的,對形勢反應比較敏捷的劉祥華在他擔任縣長剛剛兩個多月後的第十三屆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就大膽地製訂了新的發展思路,狠抓結構調整,實現三個調頭即:
在所有製結構上,要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向非公有製經濟為主體調頭;在產業結構上,實現以第一產業為主體向優化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調頭;在效益結構上,實現從產量產值型向質量效益型調頭。
自1994年12月份開始,劉應凱就不再主持縣委工作,調縣人大常委會任主任職,縣委書記由利川籍的原來鳳縣常務副縣長葉太俊擔任,填補了何亞斌離任後鶴峰縣委半年左右沒有書記的空檔。
新任書記到位後的1995年1月10日,劉祥華在全縣四級幹部會議上又提出了當年的奮鬥目標,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黨的十四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緊緊圍繞效益財源建設,狠抓電力工業,藥化工業,磷化工業電石化工業,即,一電三化。農業舞活茶葉、煙葉、林業等6條龍。突破性發展工商企業,多種經營、個體私營和第三產業,狠抓國有工商企業的扭虧增盈,圍繞這個思路,努力實現八大經濟指標八大指標。
指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本級財政收入,農民人平純收入,糧食總產,農村多種經營,銀行存款和社會商品零售額,當年的財政收入目標是2500萬元以上,比上年要增長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