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白鶴,獻茶
“一隻美麗的白鶴遇難茶山,土家阿哥咬破手指滴血相救,從此,白鶴在美麗的鶴峰群山繁衍生息,在茶林裏翩翩起舞。”
“如果用白鶴井的水,泡留駕司的茶,兩隻白鶴會乘著嫋嫋香霧,出現在您的麵前,兩情依依,雙雙起舞,以謝相救之恩。”
這是獻給專家們流傳於鶴峰茶山優美動人的傳說。
這是獻給專家們回腸蕩氣的四道香茶。
這是醉意朦朧酣暢精美的插曲。
走馬坪大歡慶的氣氛尚未褪盡,鑼鼓的餘音還在撩人心魄的時候,吃過午飯的專家們,便顧不得遠途而來的辛勞,從走馬坪驅車,到江坪河壩址實地踏勘。
年近古稀的門光遠專家攀爬在下壩址壁陡的山崖上,手腳並用地行進在人跡罕至的山徑上,他手拿圖紙,按圖索驥。
拄著拐杖的楊惠芳老專家,隨乘4條小船中的一條,沿河穀逆水而上,來到上壩址。上壩址寬僅40多米,兩岸峭壁對峙,仰望著一線天,船下波濤滾滾,小船左右搖晃,是一個普通老太無法適應的特殊環境。楊惠芳卻和其他專家們鑽進100多米深的掘進洞看地質結構,爬上令人目眩的460米高程的鑽探現場對照圖紙,仔細地向中南院做預可研的總設計師問這問那。
同是女專家的張淑行,不慎扭傷了腳,疼痛得頭上直冒冷汗,她硬是拖著受傷的腳,上行1公裏到茅潭河石料場查勘環境。
袁定遠、劉文雪、趙士積三位老專家按照各自的專業分工,在壩址兩側察看、分析;袁建新、趙琨等9位高工攀懸崖,走絕壁,穿棘刺,生怕有什麼技術問題沒顧及到,沒了解到。走馬鎮黨委、政府,組織了幾十名年輕的幹警,身著便裝,挽扶著專家們保護他們的安全。
這些到過天山南北,世界各地的知名專家、水電巨人們,在五星級的飯店裏,在釣魚台國賓館裏,他們或許喝過幾千上萬元一瓶的XO、人頭馬、白蘭地等洋酒;
他們或許喝過幾百上千元一瓶的貴州茅台,五糧液等國產名酒;
他們或許吃過幾百上千元一隻的大龍蝦;
他們也或許吃過幾千上萬元一席的“黃金宴”。
但他們或許沒吃過長在鶴峰群山,出口國際市場的山野菜之王——薇菜。
他們或許更沒有吃過隻有走馬和非洲一個地方才有少量產量的世界珍稀食品——葛仙米。
這走馬的葛仙米是世界一絕。葛仙米原名水木耳,是一種藻類植物,名固氮藍藻。傳說煉丹家葛洪雲遊至走馬,品味了葛仙米,覺得這稀世山珍,不亞於仙丹,離開時帶了一些獻給當朝皇帝。體弱多病的皇子食過這像黑木耳一樣的水生植物之後,病慢慢好了,身體慢慢強壯了。龍顏因此大悅,為感謝葛洪,遂賜這水木耳為“葛仙米”。
這神奇的葛仙米,在兩千多平方公裏的鶴峰縣境內,惟獨走馬生長,恩施沒有,湖北沒有,全國也沒有,據說隻有非洲某地僅有,0.7分稻田生長少許。物以稀為貴。今天招待專家,自然少不了這葛仙米。
剛剛從漊水河裏捕撈而來的鮮魚,味道是那般無與倫比的鮮美、可口。
走馬坪的稻米,是那樣的清香、鬆軟。
品味著產自走馬坪的綠茶,是那樣的回腸蕩氣,心曠神怡。
炒臘肉、合渣湯、酸辣椒……
吃著滿桌的土家風味大餐,滿桌的天然綠色食品,滿桌的“山珍野味”,客人們陶醉了,專家們激動了,他們為鶴峰的秀美山水、豐富稀有的特產而陶醉,他們為鶴峰人的滿腔的摯愛和真情而激動。
水甜、山秀、人美的鶴峰,誰說不是一方投資的熱土?誰還懷疑這片肥沃的熱土上不收獲豐碩的果實?不出產大把大把的鈔票呢?
令專家們捧腹的是,來鶴之前,他們中間曾經有人在北京問傅衛民:
“你們那裏的土家族、苗族人洗不洗澡?”
“沒有廁所,在哪裏方便?”
“上廁所要上山去嗎?”
多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一直是邊遠閉塞、愚昧落後的代名詞。專家在沒到鶴峰之前,印象中的鶴峰,可能還是亞當夏娃,女媧補天的時代;可能還是一塊茹毛飲血的洪荒、蠻夷之地,過著原始人般的土民生活;可能還是窮凶極惡、“殺人不償命”的無法無天的世界。地處武陵山餘脈、鄂西南大山之中的鶴峰,為外界,為北京了解得實在太少了一些,這也難怪。無論是曆史的鶴峰,還是現實的鶴峰,一直被交通所困擾,信息不暢。“容美地處萬山叢中,狀同釜底”。這是地方官向朝廷呈送奏折時形容鶴峰的文字。鶴峰古稱容美,被清朝詩人顧采稱為“古桃源”地。僅容美土司統治就長達四百多年,1735年才改土歸流。
當專家們把從京城帶來的日用品放進給他們安排的單間時,啊,席夢思床上的被子是嶄新的,床單是雪白的,客房裏不僅有洗手間,洗手間裏還有淋浴器,頭頂上裝著浴霸、換氣扇。牙具、香皂、肥皂、浴液、手紙等日用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打開電視機,能看到包括鳳凰衛視在內的幾十個頻道的節目。腳下踩著光潔的地板磚,一塵不染。服務小姐個個舉止大方,說著普通話,十分可愛。上午,走在走馬熱鬧的大街上,隻見人群中姑娘很美,小夥很帥,無論男女,頭發烏黑如墨,牙齒潔白如玉,臉上有紅有白,水靈靈的。這裏沒有任何汙染的水土養育了一方人。這裏是富硒地區,茶葉含硒,玉米含硒,水稻紅薯,土豆什麼的都含硒,嘩嘩流淌的溪流自然也含硒。《人民日報》曾以《尋找硒姑娘》為題,長篇大論地讚美過鄂西大山區中的美女俊男。曾經那樣問過傅衛民的專家,接觸了鶴峰幾天的生活、住過幾晚後,啞然失笑了。他們不敢相信這是一個鄉鎮,驚奇地說:
“在深山之中,在漊水河畔,竟然鑲嵌著如此美麗的明珠。”
而讓專家們心動情迷的場景還不是這些,驚歎不已的好戲還在後頭呢!
夜幕下的走馬坪,路燈放射著柔和的光茫,彩燈閃閃爍爍,街道、房屋、綠樹被幻化得五光十色,絢麗多彩,沒有了白天的熱鬧和喧囂,沒有了江坪河的急流和懸崖,呈現出山鎮的寧靜與祥和。在這美麗金秋涼風乍來的夜晚,縣委、縣政府正在古城賓館舉辦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土家四道茶”晚會,這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禮儀。
土家這個民族,是一個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外在的熱情、豪爽、喜客,已在他們踏入走馬後從千米大街上,從餐桌上以及江坪河的小船上體會得淋漓盡致。土家族、苗族群眾追求新生活、追求現代文明的願望和努力,差不多也是與生俱來且從未鬆懈過。
這會兒,在專家們下榻的有六層樓的古城賓館裏,隨著輕鬆愉快的充滿土家情調的音樂響起時,身著土家服裝的土家姑娘,猶如天仙下凡,邁著款款輕步,儀態萬方地步入大廳,嘴角含笑,婀娜輕盈,來到尊貴的客人麵前,雙手托著茶盤,微微低首,齊聲向專家們介紹道——“親親熱熱白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