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十個變態飲食夢(2 / 2)

10:有天我在一邊沒有人煙的地方,沒有任何東西吃,等我餓紅眼了,拿著一把刀,把自己腿上的肉給切下來,然後一邊慘叫一邊享受著自己的肉體。沿著上一刀的刀口繼續切下一塊肉,疼的我幾乎要快昏死過去,但是饑餓感卻促使我忍著致命的疼痛一口一口的咀嚼著自己的肉體。

做菜這事兒,有時候其實是無奈當中的一廂情願。

兩口子對話當中,除了孩子的話題,最多的可能就是“吃什麼”。討論的結果,以一方“你說呢?”(征詢式的)、“你做主”(客氣式的)、“你看著辦吧”(命令式的)、“你做啥我吃啥”(將就式的)、“我不吃了”()……結束,往往是這樣。除非出去消費,不然總有一方要承擔起做決定的艱巨任務。十分挑剔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現在的我,隻要把飯擺在麵前,除了方便麵以外,隻要能吃,基本就已經飽了一半,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還有令吾覺得高興的是,LP和KT能點出菜來,比如,某某魚、某某肉,某某青菜……有了明確目標並為之行動,有時要好過自己動腦又動手的,這就是動機和目的都單純的快樂。

有時候,你覺得做得不錯,符合菜品應具備的各種條件,但未必人家會喜歡。有時候呢,你覺得做菜很不順手,味道或其他也沒達到自己期望的水平,但人家喜歡得不行,一掃而光,這次燉魚就是如此。

胖頭魚、水豆腐等。

這是我就如何煎魚不粘鍋的一個經過屢次試驗而發現的方法。

當然,你要是有一隻很貴很貴的高檔的不粘鍋的話,這就免了。

不粘鍋是因為有一層特殊的塗層,但這塗層是否對人有害,還在爭論當中,是叫特什麼聾吧?我是不會用它的。

粘鍋,原因在於鍋。不粘鍋,關鍵在鍋。這是可以單獨寫成一篇論文的,題目就是《粘,或不粘,這是個問題》。如何寫,我還沒想好,文化水平在這裏充分體現出一個低來。

扯遠了,這個方法是:提前,刷淨鍋,燒得幹的,倒上油,滑一圈,關火,放著吧。該幹嘛幹嘛去。

改刀,魚下頜、肉段兒、魚頭,三個不同的部位。

就著剛才已經放油的鍋,估計是半小時前吧。開火,倒油,油熱後,把魚——不論什麼幹或濕、掛或不掛糊,直接下油裏,煎。沒關係,要是再粘,那就是人品問題了。至少我的鍋不是很粘。

略煎一會兒,翻個,打死也不碎、不粘。

這是個去腥的過程。是和“清燉”有些區別的,湯會是“奶燙”。

加蔥薑蒜。略點些料酒,不能多,會變味的。

加水、紫蘇葉。

燙開後調入鹽,加豆腐。

慢火燉吧。40分鍾(飯店燉10分鍾,用高壓鍋)。

從一個菜能剩多少,就可知是不是對人家的口胃或是口味。

LP說:東西什麼時候最好吃——你想吃的時候,能吃到嘴,它就最好吃。

做得好,不如做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