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論上講,刀磨得越快,柴就砍得越多。如此說來,能把刀磨快,真的是一種本事,而十年寒窗的苦讀,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磨刀——但是,現實有時候是很會開玩笑的,十年苦讀可能讀出狀元,也可能讀出傻子,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把刀磨得快,固然好,但這是古人的世界觀,那時的生活比失眠者入睡還慢。現在的這個時代,卻是瞬息萬變。成功確實青睞於那些有準備者,但是,如果你一味地準備、準備、再準備,也會痛失良機,該出手時就出手當是上策。老是磨刀,總讓我感覺一個孩子為了打基礎,光學前班就讀了五年。就像我反對急功近利一樣,我也反對麻鈍迂腐,成功與收獲不應隻有一種固定的思維定式。磨刀與成功,也像兩個人搞對象,有可能結婚,也有可能分手。
有些人之所以堅信磨刀不誤砍柴工,大概在潛意識裏,總以為機遇是一輛出租車,隨時隨地,招手即停。其實,機遇是一輛火車,從不等人,到點就開——不管你來與不來——因此,抓住機遇,比什麼都重要。也許我們不能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但,摟住機遇的小腰還是大有可能的。倘若比爾·蓋茨和所有大學生一樣,按部就班,本本分分地讀完4年大學,有沒有微軟都很難說——即使有了,恐怕微軟也有可能變成腿軟。
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講中美兩國不同消費觀的,說的是一個中國老太太,省吃儉用一輩子,終於攢到可以買套房子的錢了,可是,她還沒來得及住進去(或者說住進去沒多長時間),就離世了。而美國老太太,年輕時就貸款按揭了一套房子,待她辭世之時,終於把貸款還清了……看似是不同的消費觀念導致的不同的人生,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為,中國老太太為了房子這件事,磨了一輩子的刀,到了可以享受的時候,卻心有“柴”而力不足了。而那個美國老太太,其實是一邊磨刀一邊砍柴(也就是一邊工作一邊還貸),我不否認她有還貸壓力,但這種壓力也讓她與幸福並駕齊驅。
光顧埋頭磨刀,又何嚐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鴕鳥,不敢麵對困難,總以為刀快了可以解決一切。其實,刀再快也不如世界的變化快。因為,你光顧在那兒磨刀了,沒想到柴禾也是越長越粗,愈來愈壯。甚至,柴禾生長的速度,大大超過你磨刀的進度,這好比你的儲蓄存款利率永遠低於物價增長指數,實際得到的是負增長。再一個就是,你在那兒磨刀,也有些故步自封,至少沒跟上科技的變遷,等你把刀磨快了,人家早就超越了砍刀時代而進入電鋸時代,我相信,隨便一把電鋸,再鋒芒的刀子也得對它俯首稱臣。也許,這還不算什麼,我最大的擔心是,你把刀磨得飛快了——甚至那是全世界最快的一把刀——然而,待你揮刀上山,卻發現滿山的柴禾早就被人家砍了個精光,麵對一座空山,你倒提砍刀,欲哭無淚,這豈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簡直就是磨刀才誤了砍柴工。
最正確的方法是:邊磨邊砍!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麵可以及時更新砍柴工具,另一方麵可以避免你埋頭磨刀的時候,別人把柴禾砍完。而且,磨刀與砍柴同步進行的另一個好處也很明顯:一旦刀子卷刃了,可以及時分析原因,並找到解決方法。世界不會停下來等你,人也不能什麼都搞懂了,才開始人生,“在戰鬥中成長”,一邊砍柴,一邊磨刀,也算另一種形式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