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食物和炸藥中的微生物(2 / 2)

我們在過節、喜慶的時候,總是要以酒來助興。說到酒,可真有說不完的話。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因此一般認為燒酒是元朝才開始的。袁翰青引證了白居易的“荔枝樓對酒”一詩中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琥珀香”,雍陶的“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等唐人詩句,認為燒酒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不管上麵的考證哪一種對,總之幾千年來,中國的古人們就已會用“酒麥曲”來做各種美酒了,隻不過他們不知道酒麥曲裏含有活的酵母菌等發酵微生物罷了。

酵母,有人稱它是細菌的兄弟,把它歸人黴菌的大家庭。

然而,它有它特殊的生活方式。

它專愛吃糖、果汁、澱粉之類的碳水化合物。它吃過了之後,就把那些碳水化合物都分解為酒和二氧化碳了。它吃了澱粉,就留下黃酒;吃了麥芽,就留下啤酒;吃了葡萄,就留下葡萄酒。它是天生的造酒專家,在不知不覺中,卻為人類所利用了。

它的身子非常輕。一個細胞直徑不及5微米,那胞漿的固體重量極輕。它的繁殖非常快,隻須在酒桶的原料裏撒下一點兒“種子”,它們很快就發芽,一個個子細胞從母細胞懷裏蹦出,不久滿桶都是它的子孫了。

它這一族裏成員很複雜,各有特殊的性格,因而所造成的酒,那酒味就各有些差別了。

酵母菌既有這發酵的本領,於是聰明的人類又利用它來製造麵包和饅頭了。麵包和饅頭本是一團麥糊,生硬不中吃,把酵母菌埋在它們的心窩裏,到了適宜的溫度,就會發出猛烈的碳酸氣,把那麥糊吹膨脹了,變成一塊一塊又鬆又軟包藏著無數小孔的東西,最後騰騰的熱氣把有功的酵母菌全都殺盡了,於是我們吃了這樣一塊麵包或饅頭,就覺得又香又酥軟又甜美了。

酵母菌在食品方麵的功勞我們了解的還是比較多的,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在國防軍備中的巨大貢獻呢?

甘油,它的名字就表明了它是一種具有甜味的,像油一樣的液體,最早是由瑞典的科學家在皂化橄欖油時發現的。它是油和脂肪的組成成分,自然界中以甘油脂的形式廣泛分布。在冬天我們和它很親密,用來塗手擦臉,防止皮膚凍裂,而在戰時,它卻大批大批地被軍火廠收買去了,因為它還是製造炸藥的一種主要原料。它和硝酸化合,變成硝酸甘油,隻要溫度一高出180℃以上,它就會爆炸。

德國在歐戰初期就很感到甘油缺乏,雖然在酵母菌所寄生過的果油糖汁中,都有一些甘油的存在,但是產量實在太少。於是德國的軍事家趕忙研究如何改良酵母菌使它多產甘油。研究的結果表明,要使酵母菌發酵生產更多的甘油,必須供給堿性的糖汁,加亞硝酸鈉之類的藥品,還要防止外界的雜菌汙染,僅僅這樣改變一下,甘油產量就飛速增長了。

在微生物發酵工業中,人們十分重視對微生物生命活動機製、代謝途徑的研究,這已是發展生產、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理論某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