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通天洞逃生記
坐禪穀聚龍湖以東,有一個天然石洞直通青龍山山頂。這個洞,叫通天洞。說起通天洞名字的來曆,還與唐朝的宣宗皇帝有關呢!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皇帝李昂駕崩之前,皇宮內圍繞皇位繼承人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刀光劍影的政治鬥爭。它的背景是:唐憲宗封李忱為光王,封皇孫李炎為穎王。憲宗喜歡光王,常讚他敏而好學,寬厚仁慈,有王者風範,而對穎王則比較冷淡,批評他傲慢不遜,喜好殺生,日後於社稷不利。因此,穎王自然把大他四歲的皇叔光王視為通向帝王寶座道路上的障礙,時時刻刻想加害於光王。光王為了保全性命,很小就開始裝瘋賣傻。但是,他還是沒有躲過穎王懷疑的目光。
這年九月,菊花盛開之時,穎王以賞菊賦詩為名,將光王騙至後花園,命人監視起來,想抽機會下手。宦官仇士良在政治上老謀深算,想打個“提前量”,便急忙麵見太後,陳述了文宗病危,穎王想加害光王搶占王位的危險局麵,並進一步引導說,穎王無後,若光王被殺,李氏江山將後繼無人。太後當機立斷:讓光王暗暗逃走;馬上散布消息,稱光王在後花園墜馬而死;迅速以假棺發喪,瞞死真相。於是,一場以太後為總策劃、仇士良為總導演的政治大戲,在穎王的眼皮子底下有條不紊地上演了。
光王李忱逃出死地,潛入千裏之外的白崖山香嚴寺,拜在智閑禪師門下作一個小沙彌,過起了晨鍾暮鼓、青燈黃卷的僧人生活。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失去了競爭對手的穎王李炎順利地登上了皇帝寶座。會昌五年(845),朝臣中有人指出,大唐王朝“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對朝廷威脅很大。武宗深以為然,於是迅速下詔,掀起了一場反佛毀寺的狂潮,並且首先對皇宮內的道場“開刀問斬”,焚燒經卷,摧毀佛像,遣散眾僧。同時,在全國大力淘汰寺院。凡屬皇家恩設的寺院,每寺留僧十人。其餘的寺廟一律拆毀,僧人一律還俗。據有關史料記載,此詔一下,全國有四千六百餘所寺院、四萬餘所蘭若被拆除。拆下來的木材用於建書院、驛站等。寺院內的金銀佛像統統砸爛,稱出斤兩交鹽鐵司收管。銅像銅器用以鑄錢,土地財務收歸國有。武宗共在佛教寺院中收回長生田上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另有二十七萬僧尼蓄發還俗。在這個非佛的大動作下,連五台山、天台山等名寺都沒有幸免於難。
由於受到太後暗中保護,香嚴寺在這場劫難中並未遭到寺毀塔倒的厄運。但是,寺院財物卻被武宗派來搜捕光王的人搶劫一空,寺內大部分僧人也被迫還俗。
為什麼武宗在即位數年之後突然派人來香嚴寺搜捕光王呢?原來有人告發說光王並沒有死,在一寺院中當和尚。至於在何寺院,告發者並不清楚。武宗對這淤泥鴻爪一般的消息初開始將信將疑,後來越想越感到當年光王死得蹊蹺。心想,假若這消息是真的話,那可了不得。那不等於寶座後邊藏條蛇嗎?於是,他便決定“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斬草必須除根,否則後患無窮。那麼,光王究竟隱藏在哪個寺院呢?武宗在心裏反複排查,最後認定香嚴寺極其可疑。第一,它和皇家的關係源遠流長,光王藏身其中不會對自身的安全產生懷疑;第二,它的創建人慧忠大師是一代名君唐玄宗青睞的人,又是肅宗、代宗兩代皇帝的老師,因此,它的特殊地位給它增加了抗災能力,地方政府一般不敢前住驚擾;第三,它的長生田麵積達萬頃之多,並且寺院周圍山林茂密,一有風吹草動,便於藏匿、轉移;第四,自長安過秦嶺,沿丹江順流而下,可直通香嚴寺,交通便利而又能夠避開人的耳目,當年光王完全可以順利逃出,他在宮中的內線人物也可以隨時給他通風報信;第五,香嚴寺與長安城相隔千裏,又在深山峻嶺之中,被茂林修竹所包圍,一般人很難想到皇室人物會到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潛藏……哎呀,簡直可以斷定光王一準兒就藏在那裏。可是,賊沒底細,寸步難行。光王如果沒有外力幫助,就是插上翅膀也難以飛出長安。那麼,誰是光王的“外力”呢?顯然,不是一般人。當年,他李炎精心策劃,以賞花吟詩為借口,把光王誘至後花園,並派人嚴密監視起來,可以說已經把光王套牢了,想什麼時候下手就什麼時候下手,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他李忱怎麼就那麼巧地“墜馬死”了?人死屍在,誰見過他的屍體了?他的屍體從入殮到下葬,怎麼就那麼急促?……宮廷陰謀啊!武宗再也不敢往下想了。再往下想,就該追查誰是這場大戲的總後台、總導演了。而這個問題他是決不敢一追到底的。他明白,就是那個總後台、總導演站在他麵前,他也不敢貿然喊出來。他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將暗渡陳倉的方法再版一次;派心腹率兵直撲香嚴寺,瞞住宮中所有的人。待將光王促拿歸案後,再從根到梢細細追查,然後一一安上罪名,大開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