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1)(1 / 3)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複壓控製、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複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實行軟著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係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製和通訊係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誌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

翟誌剛出艙作業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988毫秒由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誌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著中國製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誌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曆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從神舟七號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裏,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2F火箭擔任。

細節信息

載人航天火箭係統總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於“神舟六號”著陸後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可能將會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艙外航天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艙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發軔院士認為,“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裏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製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飛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麵的門打開出去。假如沒有氣閘艙,那麼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個氣閘艙。“我隻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的飛船來講,必須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裏一定有一個大氣壓。”

“神舟七號”攻克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麵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麵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裏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裏麵,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裏麵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