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神七”是在總結“神五”、“神六”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每名航天員在乘組中的不同分工,依據個人特點進行的科學選擇,完全遵循“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原則。航天專家介紹說,“神七”航天員是經過5級篩選才脫穎而出的,可謂“兩百裏挑一”。
“飛天”艙外航天服,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
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接口各方麵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產權,以後航天員出艙可能依賴中國造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羅斯的航天服。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是飛天我們的航天服。
飛船應用係統
飛船應用係統是一個實用性的係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係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藥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載人飛船係統采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製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係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
從1992年以來,應用係統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載荷的研製,共200多台次有效載荷設備分別參加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和在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地麵應用中心的接收、預處理、監控管理等係統全部無故障運行。建成了係統集成測試平台、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和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67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在對地觀測方麵,應用係統為我國成功地研製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監測器等一批先進空間遙感器。其中,“神舟”三號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是繼美國1999年發射MODIS之後進入空間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圖像質量清晰,光譜分辨率好,應用部門已利用這些成果開展試驗性應用研究,對其評價認為:“這標誌著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技術已跨入美國和歐共體等國際上先進行列”;“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一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我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卷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麵積卷雲和薄卷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絕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係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研製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空間天文方麵,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線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我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準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係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係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