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3)(3 / 3)

16:49已經出艙10分鍾。

16:48翟誌剛在太空中揮動五星紅旗。16:47飛行工作正常。

16:46在黑色的太空背景中,航天員白色的身影格外清楚。

16:45翟誌剛已經全部出艙。

16:44翟誌剛在艙外向大家致意,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問好。

16:43開始出艙。

16:43翟誌剛把一個掛鉤掛在艙外。

16:42翟誌剛左手伸出艙口。

16:41艙門完全打開。

16:39艙門已經打開。

16:37翟誌剛用右手扭動把手,艙門已經打開一條縫。

16:34打開軌道艙門,神舟七號開始出艙。

16:33兩名航天員報告航天服工作良好,出艙準備完畢,身體狀態良好。

16:32兩名航天員進行通話試驗,把有線的話音轉到無線話音。

16:31航天員正在進行出艙前的最後確認工作。

中國航天員“太空第一步”

翟誌剛身著國產“飛天”艙外航天服,劉伯明身著俄製“海鷹”航天服。出於中國專家的考慮,由於此次任務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艙技術,將派遣身著國產航天服的翟誌剛完成出艙任務。

在艙外,航天員將借助艙外活動扶手、栓係固定裝置等沿軌道艙外壁移動,並取回艙外的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然後用CCD立體相機近距離為“神舟七號”拍照,此外航天員還進行擰螺釘、設備安裝等模擬操作。

25日,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除出艙活動外,“神舟七號”還承擔著其他三項任務,包括在太空中進行固體潤滑材料和太陽能電池極板艙外暴露試驗,釋放圍繞軌道艙進行伴隨飛行的小衛星以及“天鏈一號”太空中繼終端的試驗。“天鏈一號”將為中國地麵測控人員增加50%的天空覆蓋,建立陸海空天一體的測控網,並進而為載人航天今後從事交會對接等對測控覆蓋要求更高的活動奠定更好的基礎。

與“神舟六號”飛行相比,“神舟七號”的飛行手冊從三本增加到七本,航天員要進行的操作單元從幾百項增加到一千多項,而每個操作單元還包含數十個步驟和上百個動作。

在“神舟七號”起飛前,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說,國外航天員出艙前一般來說是在升空72小時後,以使宇航員適應空間失重狀態。但“神舟七號”任務宇航員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艙,因此“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要求特別高,航天員的水平和能力將決定這次出艙的成敗。

飛船安全返回需過四關

安全返回是載人航天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神舟號飛船來講,返回時要闖過“五道關”:

一是調姿關,使飛船從運行姿態調整到返回姿態,其中包括讓軌道艙與返回艙-推進艙分離。

二是角度關,飛船進入大氣層時,與大氣層夾角必須是20°左右,角度小了會被直接彈回,大了則會產生更高的溫度,瞬間燒毀飛船。

三是過載關,飛船高速進入大氣層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過載,就像飛機撞山一般,所以必須使過載限製在人的耐受範圍內。其方法是通過開動推進艙的火箭發動機產生製動來降低飛船的速度。

四是火焰關,飛船返回時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會產生幾千度的高溫,因此必須有先進的防熱措施,否則鋼筋鐵骨也要化成灰燼。返回艙在再入大氣層時,要使其用特製防熱材料做的艙底保持向前,從而保證它在與空氣劇烈摩擦所產生的高溫高壓下,艙內溫度正常。

五是著陸關,返回艙下降到稠密大氣層後,回收,控製係統開始工作,打開降落傘,進一步減速;著地前,著陸緩衝裝置開始工作,使返回艙以很低的速度(2~3米/秒以下)實現軟著陸,保證航天員安全無恙。這最後一關極為重要,否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蘇聯1艘聯盟飛船就曾因為在過最後一關時,降落傘的傘繩被纏繞住,傘打不開,返回艙以極高的速度衝向地麵,致使船毀人亡。另外,要保證其落點精度,以便及時發現營救。蘇聯一艘飛船曾因落點精度差,結果營救人員一時找不到,被困在冰天雪地的森林中的航天員差點凍死。

中國是世界上第3個擁有返回式衛星的國家,已成功發射17顆,返回16顆。中國已熟練地掌握了衛星返回技術,擁有研製高可靠回收係統的豐富經驗,從而為神舟號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著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