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肝旺血熱,逆經倒行。
〔治則〕平肝清經。
〔處方〕白茅根30克藕節30克生地15克龍膽草9克牛膝12克黃芩9克枳殼6克麥冬9克梔子9克。
二診(11月7日):服上方於10月15日月經來潮,未見倒經,月經正常,未見腹痛。隨訪半年餘未再發生倒經現象。
〔按語〕倒經是指月經期前1~2天或月經期出現衄血、吐血等症狀,又稱“逆經”或“經前吐衄”。倒經多係肝經鬱熱,迫血妄行;或燥傷肺絡、血溢離經;或陰虛血熱,傷及血絡,以致血熱之逆,血隨氣行,氣逆則血逆上溢,當月經來潮時或行經前,可因衝氣較盛,血海滿盈,血為熱迫,隨衝氣上逆而逆行經。本例患者為肝旺血熱,逆經倒行,故月經前期10天,陰血被煎熬故見經血量少、色黑,行經日短。經前頭暈,煩躁易怒為肝經鬱火升騰所致。每遇氣鬱時倒經加重,是因為怒則氣衝逆上所致。劉老醫生用經驗方涼血止衄湯加減治療。本例因其熱象不重,病程也長,又兼見白帶,腰痛等內虛之象,故在涼血止衄湯基礎上去大黃,加麥冬以養陰,又考慮到每遇氣鬱症狀加重,故加枳殼以行氣開鬱,不但倒經治愈,月經周期也恢複正常。
〔來源〕劉奉五婦科經驗,154。
林上卿醫案
林某,女,28歲。
初診:1975年5月25日。
〔症狀〕患者素體強健,近數月來月經不調。本次經事愈期50餘天未至,但見下腹刺痛陣作。因赴親戚喜宴,食辛熱油炸食品後,於5月23日下午突然鼻衄,血如泉湧。到某醫院用藥棉塞鼻,然血從口中而出,出血量甚多。用止血劑注射、口服,並投犀角地黃湯加減,治療均未見療效。急邀筆者會診。症見:吐、衄血甚多,麵色蒼白,精神萎靡,語音低微,唇甲盡白,身不熱,口不渴,納呆,大便3日未行,溲短而少,舌色苔象因染而難辨,脈微,按其下腹脹痛。
〔辨證〕此屬血蓄下焦,衝任失調,複因辛熱刺激,致血隨衝脈之氣上逆而發為吐衄。
〔治則〕攻血破瘀,調理衝任。
〔處方〕蟲6克桃仁10克大黃(後下)20克生地100克。清水煎熬,分4次服。1劑後大便下2次,吐衄勢緩,但月經仍未行;再服2劑,便解3次,經血亦下,吐衄盡止。繼以養血調經10餘日而安。後隨訪之,經行如候。
〔按語〕本例出血量多勢急,且一派虛象,不以溫補,反攻瘀血,道理在於本證是瘀血阻於下,經血不能下行,反衝而上所致。下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等症均是血逾常道而成。故投下瘀血湯攻其衄血,使血得下行。因悟千金方立生地大黃湯治療衄血,臨證每每取驗,故加重生地以養血潤燥,果真效如桴鼓。經雲:“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來源〕新中醫,1986,(6):48。
馬誌醫案
樸某某,女,21歲。初診:1987年10月5日。
〔症狀〕1985年春末因怒後吐血,量少,未加重視。次月經前複又吐血,量多,色紫紅,夾血塊且大。經潮量少,兩日經淨,吐血亦休。經檢查未見上消化道疾患,前服龍膽瀉肝丸、清肝引經湯數十劑,並用止血西藥、激素製劑,皆罔效。近3個月吐血加重,鼻衄兼作,月經未行。吐血前一二日必心煩不寐,目脹眩暈,時感乳脅作脹,噯氣口苦。診時值吐血之期,察其麵唇紫紅,舌邊有小珠點,舌苔薄黃,脈浮中位弦滑較大。
〔辨證〕肝陽偏盛,氣逆火迫,陽經外溢。
〔治則〕重鎮潛陽,降氣涼血。
〔處方〕紫貝齒、玳瑁、珍珠母、生牡蠣各30克桑葉、牛膝、炒茵陳各15克生山梔、粉丹皮、白芍各10克薄荷3克。3劑,水煎服。
二診:1987年10月8日:服上方3劑後出血減少,續以原方加鱉甲15克紅澤蘭10克。5劑,水煎服。
10月13日再次複診訴藥後血止。此後每於經前1周服用此方,連用6個月而諸症悉平。
〔按語〕婦科血證的發生,多由於機體內環境動靜失衡,陰陽乖違,氣血失調而致。肝為女子之先天,體陰而用陽,內寄相火,藏血而主疏泄。若肝陽浮越於上,血隨上升之陽而為振顫、吐衄。對此當以介類之品重鎮潛陽,輕靈之品透達肝絡,得上下協調,血海寧謐。馬老善將此二法合和用之。介類潛陽多取珍珠母、石決明、紫貝齒、牡蠣、羚羊角等以潛鎮肝陽,平抑肝汛;輕靈流暢多選桑葉、杭菊、茯苓、薄荷、茵陳等以疏調流暢肝氣,酌加黃芩、連翹、丹皮、梔子以柔肝瀉熱。重鎮潛陽之中以輕劑透達且隨症化裁多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來源〕江蘇中醫,1989,(6):3。
潘養之醫案
孫某某,女,18歲。初診:1974年12月10日。
〔症狀〕患者素性急躁,經來之前,脅腹脹痛,出現鼻衄,衄量甚多,心煩易怒,繼則月經來潮,常伴有口苦,耳鳴。舌淡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肝鬱化火,血隨火動上逆所致。患者平素性急,心煩易怒,口苦耳鳴,脈弦數,實由肝陽上逆,肝鬱熱盛,血為熱迫上逆,故使衄血。
〔治則〕平肝解鬱,涼血降逆。
〔處方〕龍膽草9克黃芩9克焦梔7.5克生地炭18克元參18克白茅根15克牛膝9克甘草3克。丹皮9克。
二診(12月14日):服藥3劑後衄血止,各症消失。
〔來源〕中醫曆代醫案選,567。
龐全生醫案
徐某,女,31歲。初診:1991年12月15日。
〔症狀〕該患者16歲月經初潮,婚後生育一胎,健康。近半年來每逢經前即嘔血,其血色紫黑有塊,嘔後胃脘部有發熱感,食納減少,心悸氣短,月經量明顯減少,舌苔薄黃,脈虛數無力,平素性情急躁易怒。
〔辨證〕肝鬱化火、熱傷陽絡。
〔治則〕清熱涼血降逆。
〔處方〕柴胡10克川楝子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梔子15克丹皮15克半夏10克地榆炭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甘草10克。3劑。
二診(12月20日):時逢月經來潮,此次經汛前僅有輕度呃逆嘔吐,但嘔吐物中並無血液。效不更方,繼以前方增損,連服10劑。
三診(1992年1月17日):又逢經汛,諸症消失。
〔按語〕素嗜辛辣,久則蘊為濕熱,濕熱下注於衝脈及胞宮,衝脈與胞宮夾熱上行,擾動胃氣上衝,熱傷陽絡則血上溢,更兼該患者素易恚怒,木鬱化火,迫血妄行,故嘔血之證作矣。此方中平肝降逆涼血止血均而有之,故取效。
〔來源〕黑龍江中醫藥,1992,(3):28。
裘笑梅醫案
案一
林某某,女,24歲。初診:1984年11月8日。
〔症狀〕患者經行吐血,經淨方止,量多色鮮,來勢較猛。平時月經經律尚規,經量減少,色暗淡,腹脹痛,情誌憂鬱,大便幹燥,口幹鼻燥,手足灼熱,食欲不振,病延近年,經汛將屆,苔薄,舌質豔紅隱紫,脈細弦。
〔辨證〕肺陰不足,肝鬱化火。
〔治則〕清熱涼血,平肝降逆。
〔處方〕歸經湯加味。煆瓦楞子30克炙卷柏10克川牛膝15克益母草9克當歸9克丹皮9克柴胡9克炙白薇9克薄荷4克(後下)天、麥冬各9克瓊玉膏10克(衝)。
複診(1985年4月1日):患者由外地來,自雲前方有效,每遇經前自服上方7劑,至今已5個月,未曾吐血。僅感口幹咽燥,易受感邪。方擬生脈飲合玉屏風散,以助養陰清肺,連服數月,以資鞏固。
〔按語〕《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經行吐血,多因肝經鬱熱,久而化火,傷及肺經,氣火上炎,血隨火升而致。方用瓦楞子,味鹹,質重,有平肝降逆之功;配川牛膝引血下行;合益母草祛瘀行經,加卷柏清熱涼血。本方旨在熱者瀉之、逆者降之之原則,使經歸常道,而無逆行之患。
〔來源〕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粹,17。
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