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妊娠病(二十)(2 / 3)

二診(4月1日):服上藥3劑嘔吐大減,能進少量食物,餘症均減,守原方繼投3劑。

三診(4月5日):藥後嘔吐、惡心即止,食欲增強,諸症情況良好,尿檢複查,酮體(-)。以後3個月因腹痛來診,詢問惡阻未再複犯。

〔按語〕嘔吐是胃失和降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妊娠嘔吐有虛、實、寒、熱、痰之不同,其中以胃熱者嘔勢較劇。《黃帝內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說明了胃氣上逆多屬於火的道理。本案患者由於頻頻嘔吐,難以進食,加之胃熱日久傷陰,胃失濡養,其逆愈甚,諸症難減,因此選方用藥時除和胃降逆外,尚需兼顧胃陰,方能早期治愈。

〔來源〕黑龍江中醫藥,1993,(5):33。

溫膽湯加味三

〔處方〕陳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枳殼15克竹茹10克砂仁15克枇杷葉10克黃芩10克蒼術15克蘇子10克厚樸10克甘草10克。

〔驗案〕趙某某,女,28歲,工人。1989年4月13日初診。妊娠3個月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痰涎,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每食必吐,倦怠嗜睡,脘悶腹脹,兼見頭暈心悸,少寐多夢等症,麵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緩滑無力。妊娠前月經後期,多則2個月,少則40天左右1行,量多,腹痛下墜,腰酸。證屬脾虛胃弱,胃氣上逆之惡阻,治以健脾和胃祛濕,理氣降逆之法。處上方4劑。

二診(4月17日):藥後嘔惡減輕,脈緩滑,繼服前方2劑。

三診(4月19日):嘔惡均除,其症若失,餘見少食,腰酸等症。繼以山楂丸,六味地黃丸調理收功。

〔按語〕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該患胃氣素虛,妊後血盛於下,衝氣上逆,胃虛不降,反隨衝氣上逆,而見嘔惡諸症,而倦怠嗜臥,脈緩滑等為痰濕困脾,脾陽不振之征,故治以本法。所用之劑乃《三因極一病方論·卷九》所載,原方治療虛煩不得眠,痰熱上擾而見心悸、不寐、胸悶、口苦之症。本證以痰濕困脾為重,故加入厚樸、蒼術、砂仁以溫健脾胃祛濕;黃芩清熱;蘇子、枇杷葉降逆止嘔。原方中雖有半夏為妊娠忌服者,但遵“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經旨,亦可大膽使用,並無傷胎之弊。

〔來源〕黑龍江中醫藥,1991,(6):23。

五味異功散加味

〔處方〕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藿香生薑,大棗。

〔驗案〕(1)高某某,女,26歲,農民。1982年6月18日因妊娠嘔吐不止,全身水腫入院。患婦妊娠已6個月,自孕以來一直嘔吐未停,初起較輕,後漸加重,食入即吐,近1個月來,伴頭暈眼花,心悸氣短,麵色白,周身輕度浮腫,精疲少神,舌淡苔白,脈細無力。辨證:病由脾胃素虛,生化之源不足,孕後血盛於下,衝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以致嘔吐不止,頭暈心悸等症。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用五味異功散加味。處方:黨參12克炒白術9克茯苓9克甘草6克陳皮9克藿香10克生薑5片大棗10枚黃芪10克。服藥已止,進食如常,惟頭暈心悸依然,守原方去藿香,服3劑,浮腫漸消,頭暈心悸亦好轉。

(2)林某某,女,21歲。1979年3月3日門診。患婦懷孕4個月,孕後即嘔惡泛吐,頭暈眼花,食欲不振等,近10多天嘔吐頻繁,整日吐稀水不止,飲食不進,進則吐劇,伴有胃脘隱痛,大便少,形體漸瘦,麵黃無華,舌淡苔白,脈小滑無力。辨證:乃脾胃弱,衝氣上逆,胃失和降,是以惡吐不止。治以健胃和脾,降逆止嘔。用五味異功散加藿香12克,生薑5片,大棗6枚,服藥前,囑患者先用生薑片嚼之,後以煎藥頻頻頓服,服完2劑,嘔吐即止,且能少進食物,宗原方繼服3劑,諸症消失。

(3)李某某,女,25歲。1970年4月1日門診,已孕2個月,胸脘滿悶,飲食減少,食後即吐,倦怠嗜臥,麵色黃白,舌質淡潤,苔薄白,脈象滑緩無力,此乃脾胃虛弱,升降失常,氣機上逆,而致嘔吐。治以和胃降逆止嘔。用五味異功散加藿香10克,生薑3片,大棗6枚,共3劑,嘔即止。

〔按語〕五味異功散出自《小兒藥證直決》,係北宋錢仲陽治療脾胃弱兼有氣滯的一個重要方劑。筆者對本方進行加味,治療脾虛氣滯的妊娠嘔吐。方中黨參甘溫,益氣和中,君藥。白術苦溫,健脾燥濕,扶助運化,臣藥。茯苓甘溫,滲濕健脾為佐,使以甘草甘溫和中,陳皮理氣健脾,亦能和中,方中加入藿香、薑、棗,疏邪化濁,悅脾,和胃止嘔之力更彰。諸藥合用,俱有健脾胃,行氣滯,化濕濁,調氣機,平嘔吐的功效。

〔來源〕黑龍江中醫藥,1985,(2):20。

小柴胡湯加減一

〔處方〕柴胡、參須各8克黃芩、石斛、法半夏各10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5枚砂仁4克。

〔驗案〕聶某某,女,22歲。1985年9月13日來診。妊娠3個月,劇烈嘔吐1個月。經某縣醫院婦產科住院30天無效。嘔吐每日8次以上,尤以食後及飲水後即嘔出。麵色白,身體消瘦,精神不振,煩躁,食少,口苦,噫氣頻作,舌淡紅瘦,薄黃苔,邊尖有齒痕,寸口脈左關尺弦大稍有力,右關浮而無力。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證屬肝鬱脾虛,膽熱上蒸,肝胃不和。方用小柴胡湯加味以期平肝和胃,和解少陽,平逆止嘔。處方同上。水煎小量呷服,同時停服其他藥物。

〔按語〕小柴胡湯為邪在少陽所設,筆者抓住嘔吐、口苦、煩躁重症,遵仲景之“……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所言,針對本例雖以妊娠為特點,但其嘔、苦、煩之病機實屬少陽不利,故投以小柴胡以轉樞機。加入石斛養胃生津平胃氣,砂仁開胃消食,助法半夏以止嘔。取其呷服,是防嘔久而胃拒受納。

〔來源〕新中醫,1988,(2):19。

小柴胡湯加減二

〔處方〕柴胡6克黃芩、半夏各10克黨參15克炙甘草5克生薑3片紅棗5枚。

辨證加減:脾胃氣虛加白術、茯苓各10克,懷山藥15克;中虛氣滯加木香、砂仁各6克,陳皮10克;嘔吐痰涎半夏加至15克;嘔吐酸苦,脅肋脹痛噯氣,口苦心煩加蘇梗、黃連各6克,竹茹10克;胃陰虧損加北沙參、麥冬各10克,蘆根、石斛各20克;神疲乏力,嘔血甚者,以人參10克易黨參,加烏梅、麥冬、代赭石(打碎先煎)各20克,仙鶴草、阿膠(烊化衝入)各15克。

〔驗案〕練某,女,25歲。1990年10月21日診。停經2個月,尿妊娠試驗(+)。嘔吐頻繁,已有兩旬,近3天來,嘔吐物為咖啡色黏液,有時帶有血絲。診見抑鬱不歡,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納差嗜睡,胸中煩悶,脘腹飽脹。脈來細滑,微見弦象,舌苔薄白而幹,舌邊尖紅赤。證屬肝膽鬱熱,犯胃動血,治以疏泄肝膽,養胃降逆,止血安胎。處方:柴胡、黃連各6克半夏、麥冬、竹茹、阿膠(烊化)各15克白參(另燉)、炒白術、炒黃芩各10克仙鶴草20克炙甘草5克紅棗5枚生薑3片。3劑。

藥後嘔減血止,飲食稍進,精神漸振,續進5劑,諸恙悉平,後足月順產。

〔按語〕妊娠惡阻是因胎為病,木火上逆,小柴胡湯妙在旋轉樞機,以通為用,加味更擅辛開苦降。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其病自愈。

〔來源〕浙江中醫雜誌,1994,(7):293。

小半夏湯

〔處方〕半夏、生薑各25克。

〔驗案〕農某某,女,30歲。妊娠嘔吐月餘。症見麵色白,消瘦,嘔吐時作,納食尤甚,精神萎靡,疲乏無力,呈痛苦病容,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無力。辨證為脾胃氣虛,衝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予上方加減。半夏、生薑各25克黨參15克白術14克枳殼、炙甘草、蘆根各10克。2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