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妊娠病(二十九)(2 / 3)

〔按語〕當歸養血和血;白芍養血緩急止痛;北沙參、麥冬、生地黃滋陰養胎;枸杞子、何首烏補肝腎之陰血以固胎,加入桑寄生配枸杞子固腎安胎。

〔來源〕廣西中醫藥雜誌,1989,(3):23。

柴蘇飲加減

〔處方〕柴蘇陳皮大腹皮當歸白芍川芎人參甘草。

辨證加減:若兼有嘈雜樣嘔泛,加薑黃連、薑竹茹清熱和胃;兼有納差脘痞加玫瑰花、香穀芽、佛手芳香啟胃;兼有腰酸加桑寄生、焦川續斷益腎安胎;兼有咽喉幹燥加麥冬、石斛養陰生津。

〔驗案〕吳某某,女,25歲,工人。1984年3月29日初診。懷孕2個月餘,小腹正中疼痛陣作3天,大便每天1次解而不暢,小便增為1天7~8次,量少。停經40多天後開始嘔泛,納差迄今未愈。伴腰酸,苔薄白,脈滑,此妊後肝脾不和,兼氣虛胎元不固,擬益脾調肝安胎。炙黃芪、炒黨參各15克炒白術、赤白芍、當歸炭、蘇梗、陳皮各10克桑寄生、焦川續斷各12克炙甘草5克。3劑。

3月31日複診,服上方腹痛已止。或有嘔泛、腰酸,苔脈如前,原方繼服7劑。

〔來源〕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7,(2):23。

資生湯

〔處方〕黃芪15克菟絲子15克甘草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4.5克川貝母10克枳殼3克厚樸3克荊芥3克羌活3克生薑3片艾葉3克。

辨證加減:有熱者加黃芩;腰痛甚者加桑寄生、川續斷、杜仲;中氣虛甚者加黨參、大棗;陰道流血者加阿膠,並重用艾葉;自汗者去荊、羌等。

〔驗案〕(1)江某某,女,24歲,菜農。1983年9月22日初診。患者停經兩月餘,小腹及腰部陣發性疼痛10餘天。於本月11日因考試緊張始發腰腹疼痛,後見陰道少量流血。前醫治以黃芩、生地黃、阿膠、白術等,血雖止而疼痛不減。近兩天更增午後低熱,口渴欲飲,帶下量多色白。婚後一年內流產4次,末次流產於今年6月上旬。舌苔薄白,脈細滑,體溫38℃,尿妊娠試驗(+)。病患本為胞阻,始治過於寒涼滋膩,小邪鬱而生熱,幸胎元未傷,投資生湯加黃芩10克,紅棗5枚。兩劑而疼痛止,渴飲減輕,體溫37.4℃。繼進原方3劑而安。間隔月餘,患者胞阻病情複作,又投本方而獲效。並囑患者注意妊娠調護,平安至產。

(2)胡某某,女,22歲,工人。1985年1月7日初診。患者停經兩月餘,近10天常陣發頭痛、腰痛、小腹隱痛墜脹。近1月來常惡心嘔吐,納少乏力,舌苔薄白,脈細滑。尿妊娠試驗(+)。惡阻、胞阻並病。予治胞阻為先,投資生湯去貝母加杜腫10克。服兩劑而病情如故。守方加川貝母10克而胞阻病情得安。患者於3月12日又因腹痛來診。在4天前因車禍,突受震撞後,小腹及腰部時如針刺樣痛。妊娠外傷腰腹痛,方宜調和胞脈氣血,治以二診方加桑寄生10克,3劑而奏功。

〔按語〕《竹林女科》之資生湯,又名保產無憂散。方中芪、草、菟補脾腎精氣;歸、芍、芎養血和營而疏肝;貝、枳、樸調暢肺胃;荊、羌、薑祛風寒濕邪又可解鬱疏肝;艾葉引經暖宮。本方被世醫推崇為治療難產、胎位不正的奇方。

〔來源〕上海中醫藥雜誌,1987,(12):15。

名醫醫案丁蔚然醫案李某某,女,26歲。初診日期:1972年8月10日。

〔症狀〕病人妊娠已8個月,自昨日起自覺胸部發悶,並有腹部脹疼,曾去婦產科急診,因未至臨產期,無出血,未予處理。今日痛甚,飲食不下,嘔逆未吐,腹痛下墜,欲便不通,疼痛難忍,坐臥不安,胸腹壓痛拒按,舌紅,苔薄白,脈象弦滑。

〔辨證〕證屬寒凝氣滯妊娠腹痛。

〔治則〕理氣調中消導。

〔處方〕當歸6克蘇梗9克陳皮9克砂仁6克藿香6克茯苓9克焦神曲9克桑寄生10克菟絲子9克炙香附6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2劑,水煎服。

二診(8月12日):服前方後嘔逆已止,大便已下,腹痛緩解,飲食能進,已能安睡,舌紅苔薄,脈象沉滑。效不更方,原方再進2劑。

服藥後氣順寒消,脹痛消失,飲食恢複,二便正常,諸症痊愈。

〔按語〕本例妊娠8個月,素體不虛,發病較急,脈象弦滑兩尺有力。分析其氣分實證有三:肺氣實而上逆則胸痛不能平臥;胃氣實而中滿則嘈雜懊;腸氣實而下結脹滿,繞臍痛,大便不下。治以疏氣散寒宣導之法而獲顯效,不為“妊娠不用經氣藥”之所囿,乃宗《黃帝內經》“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旨。本案以香蘇散加減化裁得效,香蘇散原方有香附、蘇葉、陳皮、甘草,為疏風散寒理氣和中之劑。本案病因來自風寒,但未有形寒身熱表證,故以蘇梗易蘇葉,與陳皮、香附疏解肝胃之氣滯,且有益於安胎;當歸、桑寄生、菟絲子養血益腎;藿香、砂仁、神曲芳香化滯助消導;炙甘草、生薑調和諸藥安胃和中。治以理氣、助中焦宣導,“通則不痛”而獲效。

〔來源〕名醫奇方秘術,4。

羅元愷醫案

餘某某,女,32歲。

〔症狀〕平素氣血俱虛,飲食喜熱不喜寒涼,曾孕2,產1,流產1。本次為第3孕,孕後惡阻不能食,常吐白沫,口淡,喜嚼鹹辣物品,身體羸弱,麵色蒼黃,大便溏薄,孕至4個月以後,常覺下腹冷痛不適,噯吐清涎,帶下清稀,舌淡紅、蒼白,脈細緩弦滑。

〔辨證〕下焦虛冷。

〔治則〕溫經散寒。

〔處方〕補骨脂、炒白芍各15克黨參25克茯苓20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炮薑9克。服5劑後,腹痛緩解,餘症亦漸除。後考慮其氣血俱虛,繼用聖愈湯加艾葉、砂仁以善其後。寒邪既去,氣血漸複,腹痛之症未再發作,足月時順產1女嬰,母子平安。

〔來源〕新中醫,1993,(4):17。

林國楝醫案

周某,女,37歲。初診:1955年。

〔症狀〕這次停經已3個月而無妊娠反應,每日小腹疼痛以黎明前為甚,久治不愈。患者臉色暗黑,皮膚枯燥,舌暗邊紫,脈遲滯。既往有結核病史。

〔辨證〕血瘀腹痛。

〔治則〕活血祛瘀。

〔處方〕當歸4.5克香附、川芎、桃仁、延胡索、烏藥、牛膝、五靈脂各9克丹參、赤芍、益母草各16克。

二診:服藥10劑後腹痛見瘥,臉色略見清采,勿改弦易轍。但腹痛複作,於是續用前方出入,再服30劑,腹痛乃愈。脈寸部呈滑數、遲部有力,小腹膨脹,疑為妊娠,囑其停藥婦檢。婦科確診為妊娠約5個月。後足月產女嬰,該女發育良好,智力正常。

〔按語〕在《醫林改錯》裏,王氏指出瘀血可以引致胎動不安、小產,故創少腹逐瘀湯為種子安胎方,發展了《金匱要略》逐瘀去病安胎之法。本例雖未出現王氏所指出的瘀血可致胎動不安及小產的現象,但已有瘀血腹痛不休的表現,如果不進行祛瘀治療,引起流產並非不可能。我們按照王氏的經驗,進行了活血祛瘀治療,結果瘀盡而胎安且足月順產。《黃帝內經》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信不誣也。

〔來源〕南方醫話,424。

劉韻鬆醫案

丁某某妻,31歲。初診:1953年5月10日。

〔症狀〕孕已5個月,脘腹脹痛,嘔逆吐涎,喜暖就溫,舌苔白滑,脈來沉緊。

〔辨證〕內寒積滯。

〔治則〕溫中理氣。

〔處方〕薑厚樸6克砂仁4.5克(打)廣陳皮6克炒枳殼9克廣木香6克白蔻仁3粒,全橘餅3個,針:內關、中三裏。

二診(5月18日):痛已,但飲冷後又作,痛狀如前,兼見肩背胸脅不舒。肝氣怫鬱,中寒未已,當調理之。處方:紫蘇梗9克砂仁4.5克(打)炒枳殼6克廣木香4.5克青皮、陳皮各4.5克菟絲子6克(炒杵)炒香附9克針:飛揚、陽陵泉,調理而愈。

〔按語〕本案為寒邪所致,故溫中得效。二診兼見肝鬱之象,以疏肝理氣藥;痛久恐傷胎元,益杜仲、菟絲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