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王鵬運

王鵬運(1848—1904),字幼霞、佑遐,號半塘、鶩翁,廣西桂林人,原籍浙江紹興。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授內閣中書。曆官侍讀、監察禦史、禮科給事中。一生精力萃於詞學,有詞集《袖墨詞》等九種,晚刪定為《半塘定稿》。

五嶺春明堪駐馬;

四山雲霽聽鳴鳩。

題桂林三裏亭聯

三裏亭在桂林市普陀山西側,七星岩公園附近。為路邊休息涼亭。王鵬運祖居桂林半塘尾,離三裏亭很近。他常去此亭閑遊。

從字麵看,此聯是寫三裏亭的自然景色,實際上反映了作者熱愛自然、超塵脫俗的雅士情懷。

此聯的寫作特點是寓情於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孫詒讓

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清末經學家、古文字學家。同治舉人,官刑部主事,不久,引疾歸。吏部尚書張百熙、兩湖總督張之洞引薦,均不出。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閑詁》、《契文舉例》等。

閣上著書劉向臥;

門前修刺孔融來。

題瑞安玉海樓聯

玉海樓在浙江瑞安縣城東北金葦橋畔,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是孫詒讓的藏書樓。

劉向:西漢著名學者。孔融: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修刺:古時的名片。

此聯反映作者藏書盡經典,往來皆鴻儒,體現了作者作為經學家、文字學家的身份和品格。

陳寶琛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福建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弼德院顧問大臣。為閩派詩壇領袖之一,詩多感時抒懷,著有《滄趣樓詩集》。

雖癡人可與說夢;

惟至誠為能前知。

題石竹山廟聯

上聯反常人之見,認為雖是癡人也可與之說夢。意謂與人交談,不宜抱成見。

下聯強調隻有至誠,才能有前知(預見)。

此聯既不是狀景,也不是抒情,而是發議論,屬哲理性對聯。

萱閣喜添籌,華菊半簪瞻壽相;

秫田供釀酒,嘉禾一曲譜笙詩。

賀友母壽聯

聯中的萱閣,指代女性,“喜添籌”、“瞻壽相”、“供釀酒”、“譜笙詩”是賀壽的字眼,營造了吉祥、喜慶的氛圍。不足之處是,聯語沒有緊扣壽主的個性特點,似可通用、傳抄,這是撰寫賀壽聯之一大忌。

黃遵憲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梅縣人,清光緒二年(1876)舉人。曆任駐日公使館參讚,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公使館參讚,駐新加坡總領事,代理湖南按察使等職,曾積極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被革職。著有《人境廬詩草》。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

題人境廬聯

人境廬在廣東梅州市東的楊桃敦,是黃遵憲於1884年修建的居所。廬名取意陶淵明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副對聯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出人境廬清新、幽雅的庭園景色,抒發了作者離開仕途後隱逸廬中,放眼天下的胸懷。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放眼樓頭,看海水南流,夕陽西下;

寄懷天末,詠京華北望,零雨東歸。

題駐日本使館聯

這是黃遵憲任駐日本使館參讚時作。

此聯字麵上是寫景,格調低沉,反映了他對國家前途的憂思。

藥是當歸,花宜旋複;

蟲還無恙,鳥莫奈何。

晚年自題聯

這是作者解職歸田後,在臨終前一年寫的一副自題聯。

聯中的當歸、旋複花,是中藥名,無恙,是蟲名,奈何,是杜鵑鳥的叫聲,又作杜鵑鳥的別名。

作者借用動植物的名稱與特性,抒發自己解職歸田,是出於無可奈何,曲折地影射清朝末年政局的黑暗。

樊恭煦

樊恭煦(1850—1914),浙江杭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官司經局洗馬。

江楓漁火,勝地重來,與國清寺並起宗風,依舊鍾聲聞夜半;

木履樺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獨參妙諦,長留詩句在吳中。

題寒山寺聯

寒山寺是江蘇蘇州的一座古刹,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建於梁天監年間(502—519),唐貞觀初有寒山、拾得二位高僧由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遂更名為寒山寺。

上聯語出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意在讚揚寒山寺曆史悠久,景致雅靜。

下聯稱頌寒山高僧的風格,他寫的寒山詩集獨參妙諦,長留在吳地(蘇州古屬吳地)之中,為人們所景仰。

劉蘊良

劉蘊良(約1851—?),字璞卿,號玉山,貴州安順縣人,清同治十年(1871)進士,曾任貴陽知縣,有《劉玉山先生全集》存世。

五百年穩占鼇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虁,迢遞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持岩疆半壁。恰好於矢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雲築國偏荒,莫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居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羅甸,淒迷風雨。歎名流幾輩,留得勝跡千秋。對此象嶺霞生,螺蜂雲送,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瀛咫尺,招邀仙侶話遊蹤。

題甲繡樓聯

甲繡樓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塘。昔有巨石兀立南明河中,其形似鼇,稱鼇磯。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在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此樓,取科甲挺秀之意命名。

上聯以登樓所見,描寫貴州的地理形勢,待裝點成錦繡湖山,不要說此地偏荒,頗有見地。

下聯追憶秦漢唐宋幾段史事,慨歎幾輩名流,淒迷風雨。今來招邀仙侶話遊蹤。

全聯172字,字斟句酌,功力不凡。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致力於實業與教育。1895年開始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後又開辦通海墾牧公司、大達輪船公司等企業。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後又任袁世凱政府農林總長、工商總長等職。1925年大生紗廠負債被清算。次年病死。著有《張季子詩錄》、《張謇日記》等。

人騎白馬門前過;

我踏金鼇海上來。

十二歲對塾師聯

此聯詞性、平仄,對仗得體,無瑕可擊。足見文思敏捷,才華初露。

樞機之發,動乎天地;

衣被所及,遍我東南。

題大生紗廠聯

大生紗廠在江蘇南通市,是解放前最著名的棉紡織廠之一,由張謇籌建,1899年紗廠建成時,作者撰題此聯。

此聯語言平易,成功的愜意與自豪,躍然紙上。

君有古人風,能重季布一諾;

我為商界哭,遲識荊州十年。

挽劉文光聯

劉文光曾與張謇欲辦麵粉廠,未成而病死。

季布:楚霸王項羽的大將,為人最講信用。楚國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之說。

上聯讚逝者有季布古風,下聯歎與逝者相見甚晚。

陂壙蓮葉田田,魚戲蓮葉南蓮葉北;

晴雨畫橋處處,人在畫橋東畫橋西。

題通縣公園聯

通縣:即今江蘇南通市,1912年以前為通州。通縣公園為張謇捐資興建。

此聯寫景,隻抓住蓮葉、畫橋著筆,給人以清新、優雅之感。

真者猶假,假何必非真,看諸君粉墨登場,領異標新,同博尋常一笑粲;

古或勝今,今亦且成古,歎三代韶瑛如夢,求本知變,卿應斟酌百家長。

題南通更俗劇場聯

1919年劇場落成時撰。

此聯概括地表明了作者對戲劇的見解:“領異標新”、“求本知變”,頗有見地。聯語對仗得體,音韻和諧。

長嘯一聲,山鳴穀應;

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題南通狼山寺聯

此聯寫景,著筆不凡,用“嘯”與“顧”,形象地展示了狼山寺幽靜而開朗的景致,令人神往。

鄒福保

鄒福保(1853—1915),字詠春,號芸巢,江蘇蘇州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舉進士第二,官至翰林院侍講,江西鄉試副考官。著有《懶雲昔堂文存》。

塵劫曆一千餘年,重複舊觀,幸有名賢來作主;

詩人題二十八字,長留勝跡,可知佳句不須多。

題寒山寺聯

上聯寫寒山寺經曆一千餘年,已很頹舊,幸有某地方官籌資修葺,恢複舊觀。下聯寫唐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七絕,僅二十八個字,就使這座古寺名聞天下,成為旅遊勝地。

陳三立

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一字散原,江西修水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吏部主事。其父陳寶箴,曆官浙江按察史、湖北按察使等職。戊戌變法時任湖南巡撫,是當時地方官吏中推行新政較積極的一個。陳三立也盡過一些力量,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被合稱為“四公子”。變法失敗後,陳三立和他的父親陳寶箴一道革職,於是回到江西南昌,隱居不仕。在民族危亡之際,日本侵略者多次派人拉他當漢奸,他嚴詞拒絕。1937年9月14日,尿毒症複發,拒不服藥,絕食五日而死。著作有《散原精舍詩集》、《散原精舍文集》。

分廟堂憂,待息厄言窺相業;

聯文字慧,重尋海屋失人豪。

挽陸潤庠聯

陸潤庠(1841—1915)江蘇吳縣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曆任工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是末代皇帝傅儀的老師。

廟堂:朝廷。

厄言:支離破碎的言辭,不成係統的意見。

此聯稱頌逝者有能為廟堂分憂的大節,並表示對逝者的哀惜。

孤憤塞五洲之間,眾醉獨醒,終古行吟依屈子;

抗心在三代以上,高文醇意,一時絕學並船山。

挽郭嵩燾聯

孤憤:因孤傲嫉俗而產生的憤慨之情,此處非指韓非所著《孤憤》篇名。

屈子:即屈原。《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抗心:謂高尚的誌向。

高文:此處指優秀詩文。

船山:即王夫之,時人稱船山先生。

此聯把逝者比擬屈原、王船山,似為過譽。

家訓守黃門,莫問大名垂宇宙;

天才追玉局,尚留遺詠掛匡廬。

挽譚延闓聯

黃門:宦官、太監的代稱。東漢時多以閹人充黃門侍郎、黃門令,此處泛指官宦之家。譚延闓之父譚鍾麟,清鹹豐進士,曆任陝甘總督、閔浙總督、兩廣總督,賞加太子少保銜。

玉局: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後人便稱蘇軾為蘇玉局。

此聯盡為溢美之詞,與逝者實際表現不符。譚延闓一生以圓滑著稱,胡漢民比之為“藥中甘草”,他為了奪取權力,極盡逢迎籠絡之能事。辛亥革命期間,竊取湖南都督寶座。1928年以後,曾一度任“國民政府”主席,後退居行政院長。

鄧世昌

鄧世昌(1855—1894),字正卿,廣東番禺人。曆任海東雲、振威、鎮南、揚威各艦管帶(艦長)。清光緒十三年(1887)派赴英國為北洋艦隊接收致遠號巡洋艦,回國後升副將兼致遠艦管帶,次年升總兵。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殉國。

龍躍雲津,鳳鳴朝日;

桂生高峰,蓮出綠波。

自題聯

上聯以龍躍鳳鳴,表達作者的遠大抱負,立誌為國做一番大事業;

下聯以桂樹、蓮花,表現作者的高尚品格,卓爾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