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家有哪些
顧愷之
顧愷之(344~405),東晉時期傑出的畫家,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父親曾做過無錫縣令,家境不很富裕。顧愷之從小就認真讀書,酷愛繪畫藝術。他年少成名,20歲曾為建康瓦棺寺繪製壁畫《維摩詰像》,轟動當時畫壇,獲得普遍讚揚。很快得到上層人士的器重。後做過桓溫的參軍,經常和官宦名士殷仲堪、桓玄、羊欣交往。在藝術思想上受過他們的影響。顧愷之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畫家。他對詩賦、書法都有濃厚興趣,特別是繪畫有很深的造詣。當時對他曾有“才絕、畫絕、癡絕”的美譽。顧愷之的繪畫創作是多方麵的,既畫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也畫曆史畫、風俗畫、肖像畫。他的藝術成就在古代繪畫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是西晉畫家衛協的學生,繼承和發揚了衛協巧密精思的畫風,在筆墨色彩和人物性格特征刻畫上都遠遠超過漢代的壁畫。創造了春蠶吐絲似的線條,有力地提高了繪畫的表現技巧,他提出“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藝術主張。在為當時名士嵇康、阮籍畫肖像時,很久才施點睛。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隻要點睛,人物就活現在畫麵上。顧愷之繼承發展了我國古代藝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繪畫藝術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不僅在我國美術史上就是在世界美術史上也有著光輝的地位。他的繪畫創作很豐富。在《曆入名畫記》等藝術史料中都有詳細記載。可惜原作沒有流傳下來。現存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傳-仁智圖》等。 他的繪畫理論著述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讚》和《畫雲台山記》等。顧愷之的畫論對中國畫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陸探微
陸探微(?~約485),南朝宋傑出的畫家。吳(治今江蘇蘇州)人。他最擅長肖像畫,是有名的肖像畫家。當時,南朝盛行著魏晉以來品藻人物的風氣。社會上一些名流需要肖像畫,以為是風雅盛事。據《貞觀公私畫記》記載,他為當時名人畫了很多幅肖像畫,在繪畫史上有很高的聲譽。他曾給齊高帝畫過像,受到南齊高帝肖道成的讚賞。宮廷畫師謝赫也極力推崇他。他與顧愷之、張僧繇齊名,號稱“六朝三傑”。他師承顧愷之,繼承顧的“春蠶吐絲”的畫風,而且又有所創新,成為一種非常挺拔剛勁的線條,刻畫人物形象大多為“秀骨清象”,給人以清麗俊秀、神情恬淡的感覺。陸探微用筆有“連綿不斷”的特點,畫史上稱為“一筆畫”。他的繪畫技法對魏晉繪畫藝術的發展,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作品有《宋明帝像》、《豫章王像》、《零陵生像》等。
張僧繇
張僧繇,南朝梁著名畫家。吳(治今江蘇蘇州)人。天監年間曾曆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宮廷畫師。他擅長人物故事畫和宗教畫。相傳梁武帝醉心拜佛,每修建佛寺,都召張僧繇製作壁畫。他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被譽為“張家樣”。他特別喜歡畫龍,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傳說。他一生辛勤作畫,日以繼夜,手不釋筆,從不懈怠。他的藝術創作具有嚴謹務實的作風,既不受傳統技法的束縛,又敢於吸取外來藝術的精華。因而結束了顧、陸細密的陳跡,創造了豪邁疏朗的風格,開創了隋唐時期的新畫風。他的這種所謂“疏體”畫法,影響了整整一代畫家。張僧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1、色彩上的創新。他吸取古印度法,用米色和青綠色畫凹凸花,色彩鮮豔,立體感強,被後人稱為“沒骨”畫法。2、形象造型上的創新。在創作中他改變了顧、陸以來的瘦削型形象,創造了豐腴型的典型,他的人物造型顯示了肌肉肥胖感。影響了當時雕塑藝術中佛與菩薩臉型由瘦長轉向豐圓型,出現了豐腴的形象。3、用筆上的創新。在用筆上創造了豪邁疏朗的風格,改變顧、陸的細密手法。張僧繇的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代影響很大。從唐代的閻立本、吳道子等著名人物畫家的作品都可以看出他的影響。他的作品很多,如《孔子問禮圖》、《田舍兒舞圖》、《十高僧圖》、《行道天王像》、《醉僧圖》《橫泉鬥龍圖》、《雜人兵馬刀圖》等。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被人們並稱為古代四大畫家,或稱“畫家四祖”。
展子虔
展子虔(550~604),隋代著名畫家。河北河間縣人。他曆經北齊、北周兩代,到隋代任朝散大夫。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壁畫,他是從六朝到初唐過渡時期繼往開來的畫家。擅長人物故事、山水樓台;在人物畫法上成就卓著。他畫人物,先細致描繪,後用色暈染人物麵部,使人物神采飛揚躍然紙上。他卓越的繪畫技法,對初唐繪畫藝術具有極大影響。唐代畫壇曾以“顧、陸、董、展”並稱。顧愷之、陸探微、董伯仁三人以人物神佛、樓閣為最;展子虔則以山水著名。他們在這幾類繪畫領域裏奠定了中國畫的堅實基礎。展子虔長期居住在京師長安,有機會經常接觸南北、中外各派各家的技法,並善於吸取精華,提高自己。因而,把中國山水畫推向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展子虔的壁畫、軸卷很多。如《長安車馬人物圖》、《弋獵圖》、《朱買臣覆水圖》、《法華變相圖卷》、《南郊圖》、《雜宮苑圖》、《仙山樓閣圖》、《遊春圖》等等。但因時間流逝,都沒有流傳下來。隻有《遊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存世的山水畫軸中最古老的一幅。《宣和畫譜》讚揚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裏趣。”展子虔的山水畫,卷中人物、山水比例十分相稱,改變了六朝以前山水畫那種“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不協調的空間關係,為我國山水畫創出一條新路,他繼承發揚了南北朝以來寫實的優秀傳統,開辟了唐宋繪畫豐富多彩的途徑。
吳道子
吳道子(約685~758),唐代傑出畫家。原名吳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他出身城市平民階層,從小貧窮孤苦,喜歡畫畫,先跟民間的繪塑工匠學畫,後從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還做過韋嗣公的小吏和瑕丘縣尉。後因繪畫有了名氣,當了畫工工頭,在洛陽靠為僧侶地主畫壁畫謀生。最後,被唐玄宗召入宮廷,改道玄為道子,授以內教博士、寧王友等官職。據有關史料說他是張孝師的學生,又師承張僧繇和顧愷之。吳道子早年的畫還保持六朝和初唐的傳統,運筆細密、俊逸活潑。後來,他的畫風發生巨變,以強有力的誇張手法與生動形象,成為我國具有很大影響的人物畫派。吳道子的藝術,為我國人物畫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對我國民間繪畫藝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標誌著外來畫風的結束,嶄新的民族風格的確立,被當時人稱為“吳家樣”。吳道子被看作封建社會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峰,尊為“百代畫聖”,被曆代油漆彩繪工匠和塑像工匠奉為祖師爺。他所畫的人物、鬼神、鳥獸、台閣各種繪畫都取得卓著成就。他的藝術風格是落筆雄勁,敷粉簡淡,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改變了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為線描的技法,表現出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還創造出淡彩法,稱為“吳裝新格”。吳道子的作品很多,流傳下來的很少,現存的《送子天王圖》等還是後代畫家臨摹的作品。
閻立本
閻立本(601~673),唐代傑出的人物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親閻毗、哥哥閻立德都是隋唐時期著名的工藝家。閻立本英俊而有才幹,擅長書畫。他繼承家法,又師承張僧繇、展子虔,在當時畫壇上享有盛名。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替其兄做工部尚書,後任宰相,有“右相馳譽丹青”的美譽。閻立本的曆史畫和肖像畫藝術成就最高。他一生勤奮刻苦,曾創作許多傳世珍品,如《步輦圖》、《曆代帝王圖》、《淩煙閣功臣圖》、《昭陵列像圖》等。所有這些作品,反映了初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重大內容,充滿了對唐代勳業的歌頌。他還和閻立德合作繪製了《職貢圖》、《鹵簿圖》。他的《曆代帝王圖》刻畫了昭帝、光武帝等13個帝王像,表現各自的精神麵貌。可惜流落到國外,現存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步輦圖》反映了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重大題材,即藏族領袖鬆讚幹布派使者祿東讚進見唐太宗要求和唐王朝通婚的事件。這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現藏北京曆史博物館。 閻立本的繪畫才能是多方麵的,他除了畫人物事書、肖像、佛像外,還畫山水、車馬、禽獸,尤其擅長人物畫。他的藝術特點是:造型結構準確,服飾勾畫運筆舒展,色彩凝重沉著。
李思訓
李思訓(651~716),唐代傑出畫家。甘肅秦安人,他是唐代宗室孝斌的兒子,曾建立戰功,被封為武威大將軍,當時人稱大李將軍。他一家五人都是畫家,藝術造詣很深。兒子李昭道也善畫山水、鳥獸、樓台等,工巧精細,被譽為小李將軍。李思訓生活在盛唐時代,加上身經戎馬生涯,對祖國的山川風貌有著深刻印象和愛好。這一切都影響著他的創作思想和藝術修養。據有關文獻記載,他創作過像《江山漁樂》、《春山圖》、《江帆樓閣圖》、《宮苑圖》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把山水、人物、樓閣等巧妙地結合起來,反映了貴族階級豪華的生活,表現了唐代社會經濟蒸蒸日上的麵貌。他畫山水樹石,深受展子虔的影響,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金碧輝煌的畫風,自成一個畫派。他的畫風為後代畫金碧青綠山水的畫家們所效法,對山水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張萱
唐代著名人物畫家。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年間,曾做過史館畫值。擅長畫貴族婦女、嬰兒,也畫樓閣、樹木、花鳥。他的仕女畫最有特色,構圖、用筆、設色工整細巧,以朱色暈染耳根更是他藝術的獨到之處。他的作品很多,據《宣和畫譜》記載,曾有《明皇納涼圖》、《執炬宮騎圖》、《賞雪圖》、《唐後行從圖》等等。現在流傳於世的,有《唐後行從圖》,有宋趙佶的摹本《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現流落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虢國夫人遊春圖》現藏東北博物館。
周日方
周日方,也是唐代著名人物畫家。他是繼張萱之後成就卓著的人物畫家之一。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唐大曆年間,曾任越州長史。他擅長仕女畫,曾學張萱,後有小異。其特色是善於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他畫佛教壁畫,創造了“水月觀音”的藝術形象,成為後人仿效的標本。他畫婦女形象多以體態豔媚豐滿著稱。他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和《聽琴圖》等。所有這些作品都是盛唐時期仕女畫最典型的風格。古代畫史都把張萱和周日方並稱,說明他們的畫風很接近。他們在繪畫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特別是他們創立的典型綺羅人物畫派,對後代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
韓斡
韓斡,唐代傑出畫家。京兆藍田(治今陝西西安)人。出身貧賤,曾當過酒店雇工。後在王維的資助下,隨曹霸學畫。韓斡擅長人物肖像、花竹、鬼神,對鞍馬人物畫造詣最深。被譽為“筆端有神”、“落筆雄才”。在王維推薦下,被玄宗召為宮廷畫家,後官至太府寺丞。他的藝術特點是馬的形體結構準確,具有勁健、雄渾的氣魄;人物形象倔強,具有沉著、磅礴的境界,在技法上善用強勁長線空勾,少筆墨,去渲染,既表現出勁健的外表,也表現出鮮活的神態。他的代表作品有《牧馬圖》、《照夜白圖》等。
韓氵晃
韓氵晃(723~787),唐代著名畫家,字太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顯宦人家,父親韓休是唐朝宰相,韓蟦在德宗時代曆任宰相、建史丞中書令、兼統六道節製、鎮軍節度使,封晉國公。當時人稱韓晉公。他在藝術上擅長人物畫、田家風俗畫。這跟他生活的環境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他在任蘇州刺史和浙江都團練時,曾深入山鄉,與農民一起商議沃土積肥,組織他們治水養魚。使他有機會了解農家疾苦和農村習俗,給他的作品增添了濃鬱的生活氣息。他曾創作許多取材農村生活的圖畫。如《田家移居圖》、《村社圖》、《豐稔圖》、《村舍醉歸圖》、《村童戲蟻圖》、《集社鬥牛圖》、《山村春社》、《漁父圖》、《雪獵圖》等。他的《田家風俗圖》,全圖分為九段,即有灌溉、收刈、登場、持穗、簸揚、礱、舂碓、篩、入倉等畫麵,具體表現了農家從耕種到收獲的勞動生活,各段都有畫家的題辭,反映了他對農民的深厚同情心。除此而外,韓還創作表現貴族生活的繪畫,如《明皇演樂圖》、《醉學士圖》等。現在能夠看到的有《五牛圖》、《文苑圖》(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