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董源(?~962),五代南唐的傑出畫家。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曾任南唐後苑副使,號稱“董北宛”。董源善畫山水,早年曾跟李思訓和王維學畫。在藝術上對水墨山水造詣最深,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山水題材多取自江南實景,畫麵上所出現的江湖山水,峰巒雲霧,溪橋漁捕,峽穀樹石等等,無一不是典型的江南風光。他能抓住江南景色的特征,使作品具有豐富的感染力。他在技法表現上也有獨創性,畫麵上的自然景物和氣候變化,意境深遠,給人遐想;畫樹木水墨淡色調配相宜;畫山水善用披麻皴法,構圖和筆墨全是為描繪江南特有景物而設計的。這就能夠表現江南山水風景秀麗多姿的風貌。其藝術風格主要是細密、精致、雍容、典雅。他的代表作品有《春山圖》、《重巒閣近圖》、《溪岸圖》、《秋山圖》、《秋山晚靄圖》、《北苑山居圖》、《瀟湘圖》、《夏山》等。
巨然
巨然,五代宋的傑出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是開元寺的和尚。擅畫江南山水,成就與董源齊名,畫史上曾有“董巨”之稱。他師承董源,繼承並發展了董源傳統,在著色和表現上自成一家。就風格論,董源清淡,巨然深厚。他們是當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對後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極深。他留存到現在的作品有《秋山問道圖》、《層岩叢樹圖》、《雪圖》等。
郭熙
郭熙,宋代傑出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屬河南)人。熙寧年間,曾任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他工畫山水,取法李成,善於從傳統中吸取有益營養,並經常遊曆名山大川,向大自然觀覽學習。就這樣兼收並蓄,融傳統與現實於一爐,自創一格,終於成為畫壇上有獨特畫風的山水畫家。郭熙的筆墨特點,全在於水墨的運用,畫山采用“雲頭皴法”,寫樹運用“蟹爪式”技法。他還吸收董巨畫派精華,表現了一定水分的飽和度。郭熙生有個性,才能過人,當時人稱“郭河陽”,名聲哄動公卿官宦之門。足見他的繪畫影響之大。 郭熙還是一位卓越的繪畫理論家。其著作有《林泉高致集》。據說這部著述是他兒子郭思從父親平日言論和手稿中輯錄整理而成。其中包括《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六篇。特別是他所創造的“高遠”、“平遠”、“深遠”的“三遠法”,為我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北宋山水畫的變革和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的存世作品有《幽穀圖》、《早春圖》、《窠石平遠圖》、《關山春雪圖》等。
趙佶
趙佶(1082~1135),是北宋徽宗皇帝,傑出的畫家。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素以書畫著名。他擅長畫花鳥,也畫人物和山水;書法自成一家,創立一種瘦勁鋒利的“瘦金體”。他的繪畫藝術在風格上有兩大特色。一是精工細致,縝密富麗的作風;二是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他作畫不注重色彩,喜歡清淡的筆墨情趣。趙佶不僅自己作畫,而且還重視藝術教育。他在位時,廣泛搜集曆代文物、書畫,擴充並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廣羅人才,組織創作,培養畫家。他大力倡導花鳥題材,提倡柔媚畫風;組織文人編選繪畫名作,彙編成《宣和睿覽集》,並編輯《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等。對保存記載珍貴的藝術遺產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作品有《臘梅山禽圖》、《五色鸚鵡圖》、《芙蓉錦雞圖》、《紅蓼白鵝圖》、《池塘晚秋圖》、《柳鴨蘆雁》、《瑞鶴圖》、《溪山秋色圖》、《聽琴圖》、《文會圖》、《雪山歸棹圖》等。他還臨摹了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
米芾
米芾(1051~1107),宋代傑出的書畫家。初名,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等。太原(今屬山西)人,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出身封建官宦人家,為人放蕩不羈,舉止“顛狂”,被人稱為“米顛”。起初任校書郎,宋徽宗時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他在詩文書畫各方麵都有很高的成就。特別是書法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沉著瀟灑,以行書最佳,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法帖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他的書法作品有《蜀素帖》、《珊瑚帖》、《郡王堂帖》、《海嶽名言》等。他的繪畫藝術有獨特成就。在山水畫表現技法上,多用水墨點染,然後再用深淺濃淡不同的“點”,描繪煙雲變幻風雨空的江南景色。這種畫法被稱為“米家雲山”,簡稱“米點”,成為宋代有名的山水畫派。這個畫派不僅擴大了山水畫的創作題材,對南宋畫院體山水畫起了推動作用,也開啟了元明寫意畫的道路。 他的繪畫作品有《海嶽庵圖》、《苕溪春曉》、《楚山新霧》、《瀟湘奇觀》、《壯觀陽朔山》等。現在存世的“米家雲山”的標準作品是米芾長子米友仁創作的《瀟湘奇觀圖》、《人雲山墨戲》、《瀟湘白雲圖》等。 米芾還有理論著述,如《畫史》、《書史》、《寶章待訪錄》等。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宋代傑出畫家。字伯時。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其父曾任大理寺丞贈左朝大夫,一生喜好收藏曆代名家書畫。李公麟少年時期,就受家庭濃厚的藝術生活的熏陶。因而,奠定了他的繪畫藝術基礎。後考中進士,官至禦史檢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因病辭官隱居,自稱龍眠居士。他從事繪畫正在熙寧元豐年間,這是各種繪畫發展的鼎盛階段。他愛好考古、詩文和書法,善於從多方麵吸取藝術營養。因此,使他成為佛道、人物、山水、花鳥和鞍馬無所不能的畫家。他的繪畫,在創作方法上,特別重視藝術形象的現實性和真實性,主張人物形象的傳神。在藝術結構上,十分重視構思,強調精練含蓄的藝術處理和發人深思的藝術境界。在藝術語言使用上,發展了白描畫法,形成明潔、輕快、樸實、精美的風格。他的作品有《五馬圖》、《九歌圖》、《監韋偃牧放圖》、《免胄圖》、《維摩詰像》《維摩詰演教圖》、《西嶽降靈圖》等。
李唐
李唐(約1048~1128),南宋畫家,字日希古。河南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宋徽宗時入宣和畫院,任畫院待詔。後高宗南渡,李唐也流亡到臨安,過著沿街賣畫的生活。後被內宮發現又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他擅長山水人物,其藝術風格,是從範寬北方山水源流發展而來,畫法從小斧劈皴變為大斧劈皴,對景造意剛勁壯闊。他的獨創精神和嶄新風格,開創了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李唐從北宋到南宋,經曆了戰亂生活的痛苦折磨,使他的山水畫和人物畫都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他的山水畫具有深密、雄偉的特點。如《萬壑鬆風圖》就屬於這類作品,他的人物畫流露著對統治者屈辱投降的強烈義憤感情,如《晉文公複國圖》、《伯夷叔齊采薇圖》、《葫茄十八拍》等,還有目睹人民疾苦,深切同情人民生活的《鄉村醫生》、《牧牛圖》、《風雨歸舟》、《捕魚圖》等。除此,還有山水畫《煙嵐蕭寺圖》、《清溪漁隱圖》和《江山小景圖》等。
馬遠
馬遠,南宋傑出畫家。字遙父。祖籍河中(治今山西永濟西),生長錢塘(今浙江杭州),曾任南宋畫院待詔。他一家五代有七人都是畫院畫家,都有很高的造詣,。馬遠最擅長山水畫,也精通人物花鳥。他繼承家學,又向李唐等前輩畫家學畫,能突破前人,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馬遠的山水畫大多取材於江南景色,在構圖上善於把複雜的景物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畫山,常畫山的一角;畫水,則常寫水的一涯,喜歡截取自然中的片斷小景放在廣大空間的一個角落加以描繪。使畫麵結構,遠景簡而淡,近景凝而精。達到既突出近景,又強調空間感的藝術效果。與以往的重山疊嶺,雲煙滿紙的全景山水迥然有別。當時人稱他為“馬一角”或“馬半邊”,稱他簡潔的結構為“邊角之景”。他的筆墨也獨具特色,以水墨作大斧劈鼓描畫山石,使棱角方硬,富有質感;用焦墨勾勒樹幹,瘦硬屈伸,用水墨點染枝葉,披拂如柔絲。焦墨和水墨並用,並加以色彩渲染,構成對比強烈的畫麵,給人鮮明俏麗的美感。這就是馬遠“水墨蒼勁”的風格特色。 他的作品有《踏歌圖》、《遠山柳岸圖》、《寒江獨釣圖》、《華燈侍宴圖》、《深堂琴趣圖》、《梅石溪鬼圖》、《對月圖》、《水圖》等。
夏圭
夏圭,南宋傑出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早年,專攻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他的藝術成就與馬遠齊名,號稱“馬夏”。他的風格與馬遠相似,同屬於“水墨蒼勁”派。在構圖上,也善畫“邊角之景”,重視裁剪和美化自然景物。夏圭擅長長卷畫的創作,能巧妙地處理空間,以簡潔豪放取勝。他喜歡使用禿筆作畫,多用點筆、夾筆描繪出各種樹葉的形狀;在山石技法上使用“大斧劈”,即先用水筆皴擦,然後落墨,使水墨渾然一體。與馬遠相比,更多運用水分。“水墨淋漓”,使畫麵上出現的風雨中的山水樹石更為鮮活出色。有人說他“遠近濃淡歸數筆”,足以說明他的風俗特色。他的作品有《溪山清遠園》、《西湖柳艇圖》、《山水四段》、《長江萬裏圖》、《江城圖》、《風雨圖》等。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傑出畫家。原為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姓陸,名堅;後出繼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他擅長繪畫,精工書法,通曉音律,是元代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生活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時期,曾做過中台察院掾吏,因衝撞權貴曾兩次獲罪下獄,險些喪命。出獄後,隱居山林。後加入“全真教”,往來杭州、鬆江等地賣卜為生。他50歲左右,專心學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博采眾家之長,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創造一種寓情於景,寄樂於畫,雅潔淡逸的畫風,把山水畫的筆情墨趣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創了山水畫的一代風貌。他的畫風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他和倪瓚、王蒙、吳鎮四位畫家,被譽為“元四家”。其傳世作品有《溪山雨意圖》、《富春山居圖》、《江山勝覽圖》、《天池石壁圖》等。還有畫論《寫山水訣》流傳於世。
戴進
戴進(1388~1462),明代傑出畫家。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早年是製作金銀首飾的工匠,以後專攻書畫、並靠賣畫維持生活。他擅長山水、人物和翎毛。他的山水畫學李唐、“馬夏”,基本沿襲南宋畫院體的技法和風格。他所畫的人物,在技法上采用蠶頭鼠尾描,行筆頓挫有致,筆法豪放蒼勁,形成最有影響的畫派——浙派。是這個畫派的創始人和中心人物。 他的作品有《江村雪霽圖》、《山水人物圖》、《溪山長卷》、《江山清趣圖》、《風雨歸舟圖》、《春遊晚歸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