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乘涼(1 / 1)

夏夜乘涼

從我記事時候起,農村老家便有了夏夜乘涼的習慣。

炎熱夏季的晚上,屋裏悶熱,戶外卻有一絲涼風,村民們8點左右幹完活回家,便在開闊的門前放上竹床,既當晚飯的餐桌,又是飯後乘涼消夜的床鋪。一家人吃完飯後,大人坐到竹床邊,孩子們坐在中間,既可坐著也可躺著。家裏人少的,就搬個凳子到鄰居家門前。於是,在一天的忙碌和炎熱之後,大家開始享受那份難得的清閑的涼意。在陣陣知了和青蛙的叫聲中,父母先哄孩子睡覺。然後,一邊搖著扇子給孩子散熱,一邊閑聊起來。

農村夏天蚊子多,為了趕蚊子,人們在竹床邊放上一把紮好了的幹艾草,點上火,艾草便慢慢均勻地冒出煙,趕走了成群的蚊子。

上個世紀70年代,正趕上農業學大寨,老家普遍推廣三熟製,種植雙季稻。為了搶農時,村民們一麵要收割早稻,一麵又要搶插晚稻。男人們割穀挑草頭,施肥擔秧,忙得精疲力竭;女人們一年要插兩季秧苗,長時間站在水田裏,一天下來腰酸腿痛,手腳也爛了。那時,大家談得最多的是農活太累,身體吃不消。比如,華灣有人在烈日下暈倒,林灣有人在打農藥時中毒。再就是議論收成。每到這時,歎息聲不斷。因為第二天一大早4點多鍾又要起床幹活,人們每次乘涼最多到10點就要趕緊睡覺了。

到了80年代,農民乘涼的時間早了,也長了。晚上,天剛蒙蒙黑,一家人便開始做飯、吃飯、乘涼。飯桌上,出現了酒和炒菜。少數人的家門口還放上電視機,門口乘涼的人比過去多了。家裏沒有電視的會到鄰居家門口看電視。用艾草驅趕蚊子的少了,用蚊香的人多了,有的還在竹床上支起薄薄的真絲蚊帳。

那時農村推廣聯產承包責任製了,田還是那些田,人也還是那些人,村民們卻不那麼忙碌了。一個大忙季節連割帶插,也就是半個月。村民們不搞三熟製,而是一茬麥子,一茬雜交稻,等於少了一個大忙季節。少用許多勞動力,少花許多農用開支,產量卻比原來高。省出的時間搞副業,收入也明顯增加。人們不再說苦道累。他們談得更多的是,某個地方承包更徹底,某家又搞起畜禽養殖,鄰村出了幾個萬元戶。每晚的乘涼都在嬉笑中結束。

到了90年代,農村機械化水平提高了,村民們要幹的活更少了。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他們的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但夏夜乘涼的人卻少了,加上越來越多的房屋前出現了院牆,鄰裏間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經常串門了。盡管門外一片冷清,但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村民們也像城裏人一樣,打開電扇,坐在床邊看電視,他們也要像城裏人一樣享受現代化的生活。

進入21世紀以來,夏夜乘涼是排他的,血緣式的。自從電扇粗魯地把乘涼團體驅散,空調更是讓人們把大門緊閉。這除了嚴防小偷之外,更深的一層內涵是:我的涼爽,隻屬於我!這倒好,“庭院深深深幾許,吉廬冰冰冰九重”,家裏是涼了,“人情”似乎也涼了許多。夏夜清冷了許多,雖然白天依舊炎熱。而晚上真正的喧囂,除了萬家燈火的嘈雜以外,更多的是各家各戶空調的滴水聲。也許有一天真能“水滴石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