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

書香門第在中國曆史上曾是多麼榮耀的字眼,如今大有人視之為窮酸。的確,每冊十幾二十多塊錢的書與每部上千元的手機或每套數百元的時裝相比,是顯得太“平民”了,“現代貴族”對之不屑一顧,似也在情理之中。我曾杞人憂天地感歎過,後來發現人家也懂“書到用時方恨少”,缺啥補啥地“突擊”一番,似比我們這些學富五車卻用不上一車的人更符合現代的實惠意識。

或許是家教使然,我依然喜歡讀一些看起來“沒用”的書,有《古代漢語》、《文學概論》的深奧艱澀,有《中國文學史》和《外國風俗事典》的繽紛多彩……沒有什麼功利目的,隻是害怕空曠的腦際缺乏青翠的草原和蔥鬱的森林,隻是擔心走過人生的歲月竟然沒體味出情的境界和活的動力。我也理解那些想炒股票就啃《證券市場行情分析》,想辦廠開店就念《經營技巧》的人,他們這樣急功近利,是因為他們需要忙碌的追逐來掩飾思索可能導致的精神失落。

我經常去新華書店和個體書攤,在茫茫的書海捕捉自己喜歡的幾粒粟。一次,我看中一套《世界散文隨筆精選文庫》和幾本工具書,付了三百幾十元的款,售書的小姐要給我開發票,我很瀟灑地說:“不用!”便拎著一大捆書回家,儼然像書店裏的“大款”。至今我還不大理解為什麼賣精品、美食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而書店的門麵卻如秋日黃花?

家裏並列的兩個書架日漸擁擠,每每走近,總感到迎麵有一種魅力咄咄逼人,忍不住抽出一本,看它幾頁,有時竟忘了廚房裏還燒著開了又開的水。想想小時候父親抱一本書,我抱一本書,在那土磚瓦屋裏度過一個又一個冬夜,心中就充滿一種溫情。父親無力給我更多的錢,連我讀師範時他每月也隻給我寄五元零花錢,其餘全靠助學金。我很羨慕如今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能達到五六百元,可是我不懂他們中為什麼還有不少人竟畏書如虎。想來我要感激父親,他以自身的嗜書引導我從書中獲得精神的營養和生命的樂趣。

在鄉下,我父親的名字叫“先生”,村民都叫得很親切。書香門第在我心中比豪門貴族更令人神往,當我擁有自己的城市之家時,我依然想讓它書香常飄。我知道書中再也不可能有“黃金屋”,更不可能有“顏如玉”,然而,在現代市場經濟快節奏的生活中擁有一縷書香,便擁有了一種情調,高尚也好,通俗也罷,給予心靈的總是溫馨的愛撫,給予精神的總是無語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