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說過年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女兒要花,兒子要炮,爹爹要頂新氈帽……”一首古老的歌謠道出了節日的喜慶。如今過年,姑娘小夥子們也不再有要一朵花或一掛鞭炮的心願,老頭也未必非得戴上頂新氈帽,但誰都知道,春節依然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
如今的“春節”與古代的“春節”並不是一碼事。如今的“春節”在古代被稱作為新正或是正旦,古代的“春節”則是指“立春”。那時候,“立春”同樣是重要的節日,活動內容十分豐富,“打春”即為一項重要的慶祝活動。
後來“新正”何以被稱作“春節”,而“立春”又是怎樣被日益淡忘的呢?
其一是因為隨著城市文化逐漸發展,工業化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加深,“立春”這種具有農業社會性的節日不再受到人們重視;其二是因為“立春”在時間上總是在“新正”前後。於是,“新正”便堂而皇之地“吞並”了“立春”,成了“春節”,既標誌著新年的開始,又標誌著春天的來臨。
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近年來春節的過法也有了新的變化。
年夜飯,喜添團圓自助餐
年夜飯,在整個節日裏是非常重要的。它象征著合家團圓,辭舊迎新。以前過年,主婦們總是雞呀、魚呀、肉呀地精心操辦,忙裏忙外。年三十晚上,各類佳肴堆滿一桌,結果吃不了多少,造成浪費。現在許多家庭,為了省事、便捷,尤其是為了減少餐後收拾的麻煩,幹脆到飯店去“瀟灑一回”,花錢買輕鬆。近兩年,武漢、黃岡、團風縣城等城裏人開始風行團圓自助餐。人們認為,團圓自助餐具有團圓的內涵,各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選食品,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年禮,追求文化高品位
攜禮拜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要想完全改變這種習俗,一時還是不可能的。可喜的是,近年來,人們送禮時開始注重文化品味。據報載:在武漢以書作年禮漸成風氣,去年已有20%的市民把買煙酒、食品、服裝的錢用於購買名著贈與親友。在廣州有30%的市民買鮮花作禮物,北京、上海等地都有相當一部分人送束鮮花賀新年。在武漢、西安、南京、沈陽等城市,除了送書、送花外,還有一些人將字、畫、小裝飾品、小收藏品等作為年禮互贈。
下鄉,城裏人過年新節目
前些年過節,廟會、燈會、舞會等風靡一時,但年年如此,人們已覺得膩煩。電視節目的乏味,更令人覺得百無聊賴。城裏人覺得這年在城裏越過越沒滋味。於是,近兩年一些與農村有著各種聯係的人,開始下鄉過年。
回歸自然,是城裏人近年來使用最多的一句時髦用語。鄉下不但有清閑的空氣、寧靜的田園、迷人的山水,而且有淳樸的民風、醉人的鄉情、好客的村民。特別是還有依然存在的那份濃濃的節日氣氛。
旅遊,瀟灑愉快逛名城
越來越多久居城市的人們計劃著獨自或舉家到外麵旅遊過節。
近幾年,北京、上海、武漢、廣州、西安、南京、沈陽等城市,春節期間接待的旅遊人數不斷增加。據統計,2005年我國國內旅遊總人數達9.6億人次,其中在春節期間旅遊的人數占據一定比例。據分析,春節出外旅遊有四大優點:一是長途車好坐,飛機好乘;二是旅館床位不擠,住宿方便;三是春節期間人好相處,大家和睦;四是可以擺脫俗事,盡情領略名勝風景。
盡管實行了“雙休日”,但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還是認為春節這幾天的假日更重要、更熱烈些。
朋友,今年春節怎麼過?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