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風人過年(1 / 1)

團風人過年

春節,是團風人一年中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而年初一則是春節的高峰日,亦稱之為“元日”、“元春日”。

這一天,人們一大早就起床,穿上嶄新的衣裳。老人們都給小孩子或未婚男女發紅包,俗稱“打賞利是”。其時的“利”是錢,殷實人家都是十元幾十元的,家境清貧者則是一元幾元的,正所謂“利是利是,意思意思;心誠則靈,大吉大利”矣。

年初一早晚兩頓飯,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吃法,大體分兩類:或吃葷,或吃齋。吃葷者多為頗有權勢的大戶人家,吃齋的則是羸弱的小戶人家。換言之,過去的大戶人家才有資格在大年初一大吃大喝,小戶人家則無福消受。吃齋習俗與宗教有密切關聯,吃齋者多數信奉佛教,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一些“佛法”的影響,沿而成習,形成了一種地方風俗習慣。上述兩種習慣現仍在團風鄉村沿襲,尤以後者為最。吃齋者如今都有一種看法:除夕吃葷,大年初一嚐嚐素菜,換換口味,增進食欲,實乃聰明之舉!

在吃早飯之前,村中的少年壯漢都舞著獅子或麒麟挨家逐戶地“拜新年”。由於獅子和麒麟均被視為吉祥物,所以受拜者莫不欣然賜予舞者以“利是”。吃過早飯後,舞獅隊就到村中的開闊地表演技藝,俗曰“打獅子”。打獅子分為兩部分:前半場是舞獅,有“獅子跳台”和“獅子采青”等招數,煞是精彩;後半場是武術表演,有打拳的,有弄棒的,有舞長劍的,有揮大刀的,還有“獅子”上竹竿豎蜻蜓翻筋鬥的等等,在富於節奏的鑼聲鼓點配合下,花樣迭出。

在大年初一,人們不洗衣,不洗澡,也不倒垃圾。據說怕洗去“財氣”,倒去“福氣”。而且,這一天裏,人們絕對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若小孩不聽話,大人也不能對之“開年庚頭”,否則,孩子就會“行衰運”雲雲。年初一還有“開年光”的風俗——家家戶戶都點著一盞長明燈,晝夜不熄,一直亮到年初四;據雲此舉既可“避邪”,又寓福星長照之意。如今,在團風的農村,年初一仍有通宵達旦“開年光”的,隻是由往昔的煤油燈變成電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