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念生時須自抑
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當中,時刻受到各種思想或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好的自不必說,倘若受到壞的影響,即使是一直表現好的人,也難免萌生邪念。“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萬一萌發了邪念,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的關鍵卻在那一念之差時,能否以道德修養為重,對自己頭腦中萌生出的邪念加以抑製。有些人之所以積邪成惡,就因為放縱自己,從而由小惡到大惡,以至不可救藥。因此,自抑邪念,應是加強自我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北宋有個名叫張詠的大臣,堪稱是一個能自抑邪念的人。他在蜀帥任內,曾擇10個良家女子,充帥府浣洗、縫紉之役。不久,他看上了其中一女子,半夜裏心動而起,正要想去做越軌之事時,突然止步不前,口裏不斷發出“張詠小人!張詠小人!”的自我譴責,最終保持了自己的清白。
電視劇《軍魂》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戰士李海隻身搗毀敵軍指揮部凱旋途中,恰好遇上原來與他有些怨隙,此時受了重傷的排長白易之。這時四周除他們兩人外,並無一人,李海腦際一閃,將槍口對準了白易之。但就在這一刹那,他抑製了自己的邪念,繼而又萌生了撒手不管的壞想法,同樣也是因為能夠自抑,才使他毅然背起了白排長,向駐地走去。劇中的李海愛祖國,恨敵人,作戰勇敢,堪稱英雄,但如果他在對待白排長問題上先後萌生的兩種邪念未能及時抑製,那麼他是何種人物,就另當別論了。他之所以成為英雄,能夠自抑邪念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由於環境的某些特殊情形,有些人萌生邪念的可能性要大些,萬一生出了不應有的念頭,還是應像張詠、李海那樣“打住”的好。比如搞經營的人,一旦邪念上升,若能及時自抑,對自己發出“不義之財不可取”的警告,豈不就清清白白了嗎?以此類推,不論大小邪念,最好是不能有,萬一生發出來,就抑之製之。這樣,罪惡就與自己無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