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蟬詩話
蟬,是夏天的超級歌手,能奏出靈妙清幽的曲子,自古以來贏得人們的喜愛,也是騷人墨客吟夏詩中主要描繪的題材之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是王籍(南朝·梁)千古流傳的名句,它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才華。單調的蟬噪,本來應是破壞山林幽靜的音響,可在特殊的環境下,反而使得“林逾靜”了,從而收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宋代詩人楊萬裏在《聽蟬》詩中這樣寫道:“說露談風有典章,詠秋吟夏入宮商;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枉斷腸。”讚賞臨風高歌的蟬,堪稱妙極。
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有首寫捕蟬的詩《所見》也別具一格:“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是詩人在生活中捕捉到的一個特定鏡頭,它描寫了夏日農村牧童捕蟬的生動場麵。作者把牧童和鳴蟬刻畫得有聲有色,形象逼真。特別是最後兩句,把牧童突然閉口注目鳴蟬的神情意態,描摹得惟妙惟肖。
“引清風以長嘯,抱纖柯而永歎”,“吐孤韻以難律,含五音之自然”。蟬聲陣陣,曾引出幾多詩情。我國古代不少詩人被蟬鳴牽動心弦,把它當作“清高”的象征。認為它的聲音象征著“不平則鳴”,還認為它風餐露宿,“一芥不敢於人”。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曾任侍禦史,在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因上書得罪武後,被彈劾下獄。獄中,他寫了《在獄詠蟬》,詩雲:“西陸蟬聲唱,南冠客裏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前有序,說明用意在抒寫憂鬱,因蟬起興,又借蟬自喻,寄托自己含冤莫辯,悲憤沉痛的心情。愁腸百結,一腔悲憤寄於此興之中,讀來令人心酸。
唐代詩人李商隱借詠蟬以抒懷:“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表麵說蟬高高棲在樹上,餐風飲露,難以求飽,盡管它費心全力放聲高叫,也是徒勞。暗喻自己高潔,雖到處呼叫,仍不得重用,甚至連一家溫飽也難以維計。全詩首尾相應,透出詩人的悲憤與無奈。
“垂飲縷清露,流響入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唐代虞世南的這首《蟬》在構思上頗具特色。既是寫景,也是抒懷。蟬兒高棲枝頭,吸吮潔淨的秋露,並不時發出歡快的鳴叫,悅耳之音流入遠處稀疏的桐林,狀景逼真。虞世南當時得不到唐太宗的賞識,借蟬詠懷,表明隻要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借,自會揚名,寓意深長。詩中景與情交融於同一畫麵,顯得十分和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