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鄉詩話(1 / 1)

稻鄉詩話

桃紅柳綠的三月過後,我國水稻產區,便進入了宋代詩人翁卷在《鄉村四月》中描述的“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插秧季節。

插秧,是水稻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亦是一項繁忙的農事活動。它伴隨水稻的產生而出現,曆史源遠流長。據《周禮》記載,大禹疏河治水,後稷創立耕稼,為開創農業立了大功,被先民推崇為“田祖”、“社稷之神”。每年春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扭秧歌,即插秧之歌唱也。它是先民最早表現插秧農事的文化形式之一。

進入宋代,水稻躍為五穀之首,總產量居全國糧食作物之冠成為“蒼生足食國稅充”的主渠道,插秧自然成為千家萬戶的主要農事。這個時期,表現插秧農事的詩歌也大量湧現。

插秧過程紛雜,拔秧、拋秧、接秧、插秧,流水作業,繁忙異常。因此,田家勞作場麵往往是“小兒拔秧大兒接,田夫拋秧田婦接”;有時若遇上下雨,或“笠是兜鍪蓑是甲”,或“雨從頭上濕到胛”;甚至忙到“喚他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隻不答”(宋·楊萬裏《插秧忙》)的程度。全家出動,像上戰場一樣,雨淋也不管,吃飯也不歇,全心全意地投入插秧。

麥稻兩熟的鄂東水稻區,黃熟的麥子收割後,就要犁田插秧,於是收與插恰如長江後浪推前浪,“麥秋正急又秧禾”(宋·張舜民《插禾歌》)。在“田家何待春禽勸”的時節,農民力求把秧插在高產期,所以必須“明朝早早起插田”,而此時常常“東方未明雲漫漫”(宋·邵定翁《插田》)。經過“一把青秧趁手青”的辛苦勞作,插完了一塊塊水田,整個田野便“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宋·虞似良《橫溪堂春曉》)。

在“書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的農事實踐中,詩人們還把農民的插秧經驗用詩歌給予總結:“手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明《城固縣誌》)。詩中“手執”、“低頭”是插秧的基本要領,而“六根清淨”是對秧苗的質量要求。“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退步插秧法,是勞動人民插秧實踐的結晶,以其科學性和實用性被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