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話(1 / 1)

清明詩話

相傳清人紀曉嵐覺得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語言提煉不夠,便把每句開頭兩字刪去,壓成五絕:“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將它改為六言詩者:“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還有人將它改成三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誰優誰劣,自有人評說。

據說,有人還將這首詩改編成一個微型劇,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較詩更富有直觀形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不增減一字,而成一劇,足見民間藝人用心良苦。

又傳,古時候有人請名書法家在他的白紙扇麵題了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詩者未加斷句,持扇者不解其意,把它念成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念,反倒成了一首絕妙的好詞。

明末時,有個姓李的地方官,眼看明朝將要覆亡,欲降清。這事被他的侄子李文固察覺。李文固是個有骨氣的文人,在一次酒席上,舉杯向叔父勸酒時,念了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叔父聽後糾正說:“錯了,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李文固正色道:“不,‘清’和‘明’要雨(予)紛紛(分)。叔叔,我們要盡盅(忠)啊!”說罷,引頸盡盅。這番語意雙關的妙語,說得他叔叔滿臉羞愧。李文固借誤讀《清明》詩,巧妙地勸說他叔叔要分清“清”、“明”,保持對明王朝忠貞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

寫到這裏,不由想起一副民間酒鋪對聯:“此即牧童遙指處,何須再問杏花村。”亦饒有風趣,也算是《清明》詩的又一佳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