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金石暢此生
——讀陳年保先生篆刻作品
如果一個人總能讓你不經意地掛念,你定對他有著特殊的感覺,我縣著名篆刻家陳年保先生就是我時常掛念的人。陳年保先生1954年11月出生,大專文化程度,經濟師。曾在部隊服役期間任司令部管理股文書,1981年退役回地方工作,成為黃岡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曾擔任團風縣勞動就業局局長,現任主任科員、團風縣書畫家協會副主席。
我對陳年保先生比較了解。他十八歲入伍開始學習篆刻,而且路子正,再加上足夠的天資和勤奮,在多年以前就有所建樹了。多少年來,他奏刀不輟,精彩的篆刻作品不時可見,先後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篆刻作品幾十件,並入選十幾部專集,還多次獲獎。2004年參加中國書畫研究院舉辦的“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獲金獎,其作品編入《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翰墨精品集》,並被授予“翰墨中國藝術名家”稱號;2005年4月參加慶祝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被授予“德才兼備書畫藝術家”稱號,其作品編入《當代華夏書畫藝術家珍品藏典》,同年8月參加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協會組織的“盛世中華杯”書畫大賽,榮獲“中華功勳”獎;2006年參加紀念毛澤東同誌逝世3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被授予“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稱號,同年參加中國書畫研究院舉辦的全國書畫大賽篆刻作品被評為“傳世金獎”,並授予“中華金獎藝術名家”稱號,作品收入中華傳世書畫鑒賞集;2007年8月參加由奧組委舉辦的“和諧中華迎奧運”全國書畫大賽,其作品入選“2008和諧中華迎奧運”全國美術書法攝影展,被奧組委特邀出席在天安門前舉行的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大型紀念活動。他從部隊到地方,幾十年共為人刻印近1000方,尤其愛刻人物、動物之類的印章。
人們常說勤能補拙,對於陳年保先生來說,更是順風順水行舟,藝術的長進當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的篆刻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舒展的線條、合理的章法,將一方方印柔和地送進人們的眼簾,給人的是愉悅和陶醉。
書藝篆刻,藝術之事,非具大智慧者不能。為其藝術者,一要有靈慧,一需有進境。靈慧取決於先天稟賦,進境則來自於苦修。30年來,陳年保先生的篆刻,日新又新。其篆刻業已成就一種雄肆粗獷、愈古愈新的自家麵貌。先生亦鍾情翰墨,其書以秦漢刻石、北魏、墓誌為宗,融入六朝書韻,行書溶入黃山穀縱逸挺健之姿,篆書則近取王福庵,遠法斯冰,其書遂成就清新古雅,神韻獨具之貌。其作書結體多圓筆取勢,澀行慢送。行書多呈開張之貌,簫散簡淡;篆書落筆間有若輕雲出岫,氣勢自雄。其印款一如其書,頗金石氣質而汲汲複古。
經過30餘載的理論積澱及印學實踐,不受時人拋棄傳統、追崇險怪影響,續前賢印學正脈,於繼承中創新,自立一家之法。其獨創“中鋒滾刀法”,以單刀搖杆直入,線條不加修飾、純任自然,使其篆刻作品呈現質樸無華、直率大方的意象。陳年保先生的印,從布局到刀法都有來曆,但決不跟著前人亦步亦趨,而是推陳出新,走自己的路,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傳統法度,又別有新意,其邊款亦可與曆代篆刻名家相媲美。時下,陳先生篆刻作品的邊款,或以石就刀,或以刀就石,已改拘謹內斂的浙派體製而為行意墓誌碑法,刀法勁健多變,布局錯落流動多姿。其篆刻作品邊款“猶如魏晉碑刻,古樸稚拙,自然流暢,刀筆具備,別有韻致,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陳年保先生篤實寬厚,胸懷豁達,是一位讓我感動的篆刻家。近日,陳年保先生在電話中說他忽來靈感,新創作了幾件篆刻作品。我又被他感動了一回,他總有著良好的創作感覺,真是令人歎服!
也許是陳年保先生這幾年琢磨書法的緣故,他的印風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次見到的印章,或單刀,或複刀;或切刀,或衝刀;或陰文,或陽文,都是雄健而犀利,給人痛快淋漓的感覺。和以前的風格相比,奏刀的速度顯然是加快了。速度決定力度,因而在每一方印章裏,就有一股可以觸摸到的氣質。就像戲劇裏出現武生,一招一式都給人振奮的感覺。可以說是很提神。而這種變化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它不是有意完成的,而是篆刻家在穩定了一段時間後,經過觀察,經過積累,突然有一天在不知不覺中風格產生了變化。也許這變化本人開始並沒有意識到,等成了氣候之後,才恍然大悟把它穩定下來,作品便出現了全新的風格。我沒有和陳年保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他是在一個漸變的過程中,無意中達到目的。當然這種變化也有步入歧路的先例,陳年保先生絕對不是這樣,他是靠功夫、靠天資作為基礎的,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是成功者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