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山河濱舉目望去,清晰可見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的魁梧身軀,對映著湍流的河水,巨佛似乎在微微起伏。
那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分別由烏尤山、淩雲山和龜城山三山聯袂構成。仔細觀察佛頭,就是整座烏尤山,其山石、翠竹、亭閣、寺廟,加上山徑與綠蔭,分別呈現為巨佛的卷卷發鬢、飽滿的前額、長長的睫毛、平直的鼻梁、微啟的雙唇、剛毅的下頷,看上去栩栩如生。再詳視佛身,那是巍巍的淩雲山,有九峰相連,宛如巨佛寬厚的胸脯、渾圓的腰脊、健美的腿胯。遠眺佛足,實際上是蒼茫的龜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峰恰似巨佛蹺起的腳板,好似頂天立地的柱子,顯示著巨佛的無窮神力。
綜觀全佛和諧自然,勻稱壯碩的身段,凝重肅穆的神態,眉目傳神,慈祥自如,令人驚詫不已。全佛長達4000餘米,堪稱奇絕。
然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那座天下聞名的樂山大佛雕,恰恰正聳立在巨佛的胸脯上。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身高達71米,安坐於巨佛前胸,正應了佛教所謂“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禪語,這是否為樂山大佛所暗示的“天機”呢?
那麼,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現在有一種推斷:據《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冰”者為李冰,是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師,都江堰的創建者,“離堆”就是烏尤山。那麼,在2100多年前古人就鑿開麻浩河,造就了巨佛的頭。唐代僧人惠淨為烏尤山立下的法規:任何人不得隨意挪動和砍伐烏尤山的一石一草一樹一木,代代僧眾都視此為神聖不可違犯之法規。因而才保證烏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使“佛頭”千年完美無損。
那麼,是否那時的人們對烏尤山即是“佛頭”已有所悟了呢?專家認為,曆史上並沒有關於巨佛的文字記載和民間傳說。那麼,巨佛是純屬山形地貌的巧合嗎?但為何佛體全身,人工的刀跡斧痕比比皆是呢?又為什麼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開元年間,海通法師劈山雕鑿樂山大佛,偏偏選中了淩雲山西壁的棲鸞峰,並雕在巨佛心胸處呢?烏尤寺的僧人,身居佛中卻未知巨佛。如今,經點破,再看烏尤山,竟猶靈佛所致。巨隱睡佛之謎恐怕一時還不能解開,或許未來的考古者能解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