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人種學難題。龜茲人祖先的人種問題,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超級難題,一直吸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讓我們試著從撲朔迷離的考古發掘中來尋找答案吧。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地處天山山脈南坡丘陵地帶的溫宿縣包孜東鄉西北(東經80°00′45″北緯41°44′57″)發掘出一座公元元年前後的遊牧民墓葬。這個墓葬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人種學的窗口。
這個墓葬共出土10例顱骨(男二女八),經人類學專家進行24項觀察和65項測量得出的結論稱:“從形態觀察和測量結果可以看出,該批顱骨既具有黃種人的大部分特征,也有一些白種人的明顯特征(如麵部突變、鼻顴骨、鼻骨最小且高,鼻指數,梨狀下緣形狀等)。”而一座突厥族古墓出土的顱骨特征卻是“鼻顴骨146,總麵角86,齒槽麵角86,說明麵部扁平,並為平頜型;犬齒窩中等,不發達的鼻棘,梨狀孔下緣為鼻前窩形等特征,明顯屬於大蒙古人種的性狀……這例頭骨,雖具大蒙古人種的許多基本特征,但有些項目卻超出大蒙古人種的範疇,而極接近或者就落在歐羅巴人種範圍之內”。秦漢時期龜茲地區已有不少蒙古利亞人種,同時還呈現不少白種人的明顯特征。世界上很少有這樣的地方—眾多東西方人種在這裏交叉、滲透、糾纏、彙聚。
包孜東鄉古墓出土人顱骨分析清楚地表明,龜茲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一個民族遷徙的大走廊,除土著的龜茲人之外,來自東西方的不同人種在這裏交流、融合,他們在這個世界東西方人種相互滲透的人類博物館裏,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民族特征與文化心理的新的共同體——“龜茲人”。
在遠古時期龜茲雖有不少講東伊蘭語的人種,但隨著曆史的發展,屬於阿爾泰語係的各族群不斷進入西域,尤其是阿爾泰語係中的突厥語族人進入天山南北者更多,如月氏、烏孫、匈奴、高車、突厥、回紇等各族;另還有屬於阿爾泰語係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的鮮卑、柔然、蒙古等族,從而使龜茲地區形成了以突厥——鐵勒語族為主的突厥語族人民。
龜茲古國的勢力範圍有多大
龜茲人經曆了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就和中國中原的曆史發生了密切聯係。特別是從公元前60年在龜茲境內的烏壘城設立西域都護府起,在近千年的時間中,龜茲一直是中國統治西域的據點,是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西域諸國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大國。
龜茲的本土是專指包括今庫車、沙雅、新和、拜城四縣範圍的古龜茲綠洲和拜城盆地,總麵積70000多平方公裏,比兩個台灣省的麵積還大。龜茲擁有了塔裏木盆地北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大綠洲,它北鑲嵌入亞洲腹地的天山山脈,南望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東西毗連西域諸綠洲,絲綢之路橫穿其境。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間,龜茲的勢力東抵輪台,西達巴楚,北控天山草原,其範圍除包括塔裏木盆地北道的庫車、沙雅、新和、拜城四個直轄縣外,還包括塔裏木盆地北道各縣,即今天的阿克蘇、烏什、柯坪、阿瓦提、溫宿、巴楚、輪台及庫
爾勒、尉犁西部,在其鼎盛時期,常越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達於闐、和田、莎車、喀什一帶,成為西域五強之一的泱泱大國。據史書記載,唐朝中央在龜茲駐紮守兵3萬,有城70餘座,以龜茲作為統轄西域的中心,並在此設都護府,管轄著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大軍事重鎮,其範圍包括整個塔裏木盆地和帕米爾以西的廣大地域。
龜茲大地得利於兩條河水的哺育,它們就是著名的東川水和西川水。東川水即今庫車河(又稱銅廠河),西川水即今木紮提河(又稱渭幹河)。考古工作者曾在沙雅縣南部荒野上發現漢代的灌溉遺跡,在塔裏木河北岸一線發現眾多的古代城堡,足見當時綠洲的範圍要比現在大得多,如果將姑墨(今阿克蘇)和尉頭(今巴楚)等綠洲包括在內,龜茲就擁有九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