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綠洲是塔裏木盆地最重要的綠洲。全境中高山、大河、綠洲、沙漠並列,自然景觀雄險、奇異、博大、壯麗。龜茲古國是古代中國西域舉足輕重的大國,位於絲綢之路的樞紐地段,是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是西域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的光輝旗幟。
走進龜茲這片東西方文明擁抱的神秘聖地,可以充分領略絲路文明的輝煌,深入探尋龜茲文化的真諦,盡享佛教藝術的美妙,體驗古代文學叢林的幽深。
龜茲人的源頭在哪裏至少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龜茲已有人類居住。他們究竟屬於何種人,史書無明確記載。
早就發明了弓箭。早在母係氏族社會的舊石器時期,龜茲人已能用石器、骨器製造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具,並且發明了弓箭。
農業和遊牧文明的融入。由母係氏族社會進入到新石器時代的父係氏族社會後,畜牧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溫宿縣北部天山包孜東鄉小庫孜巴衣發現的岩畫中,可以看到龜茲原始社會狩獵、放牧及獸類被追逐的生動畫麵。
它位於龜茲天山北麓和靜縣哈爾莫敦鄉察爾乎溝一號墓地,這裏還出土了大量畜牧業用具、牲畜骨骼和大批裝奶用的帶流嘴的陶器,有一件殘陶罐上繪有一隻駱駝。由對這些距今3 000~2 000年左右的出土文物分析來看,當時居住在這裏的人群以畜牧業為主,同時還兼營農業、狩獵和手工業。
在羅布泊以北庫魯克山興地岩畫上,便可以看到當時行獵及遊牧業發展的盛況。其中一幅牧駝圖上,刻繪有11隻駱駝、1隻山羊和2個牧駝人,另一幅駱駝馱運圖上則刻繪有5隻正在馱物的駱駝,另跟隨一個騎駝人、一匹馬及一條狗。說明自遠古時期起,從羅布泊通向龜茲的大道上,駱駝就是龜茲人祖先的重要馱運工具,也暗示在龜茲,綠洲文明和遊牧文明很早就發生了接觸和融合。
東西融合的史前文化。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不同人種、不同血緣和不同人文地理背景的居民往往創造出不同類型的文化。細石器時代後的銅石並用時代,以船底形石核石器為代表,具備中原文化特征的細石器的“東方型文化”與以幾何形石器為代表、具有中亞文化特征的石器文化,一齊進入龜茲地區,兩種文化在這裏融合,形成了古龜茲輝煌燦爛的史前文明。在龜茲古國境內,至今發現的銅石並用的遺址有四個:柯坪遺址、阿克蘇城東遺址、喀喇玉爾袞遺址和庫車縣南郊的哈拉墩遺址。
史前時代的藝術珍品。人類最遠古的曆史時期,使用的生產工具是石器。石器在狩獵和農耕勞動中得到不斷的改進和發展,直至青銅時代仍然廣泛地應用在生產和生活中。
隻是這些磨製的石器,製作技術更加成熟。由於琢磨和切割工藝的應用,各類石器的造型更加多樣、準確、實用和美觀。廣袤的龜茲大地,其天時和地利曾孕育了悠久的灌溉農業文化。考古發現,刀耕火種的定居種植遺址主要發端於河流中下遊的古老綠洲之中。明確可見與種植農業生產有關的實物資料,主要有石質的各類農具,如磨製的石斧、石鋤、石鐮、磨盤等。石鐮曾是古代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工具,龜茲地區也不例外。如阿克蘇縣東喀喇玉爾袞、庫車的哈拉墩、輪台的克尤克沁、拜城的克孜爾等遺址都有發現。尤其是克孜爾墓地出土的石鐮造型比例合理、實用、美觀。這些石鐮均呈長條形、弧背、凹刃或直刃,一端收縮成尖,另一端寬圓鈍或斜直,便於安裝木柄用以收割農作物。石鐮的使用是綠洲農業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的裏程碑。這類石鐮的形製與我國青銅時代的殷墟石鐮,中亞兩河流域、費爾幹納青銅時代的楚斯特石鐮大體相同。石鐮不僅是亞洲地區遠古農業生產中的農具,從其磨製工藝和造型看,無疑也堪稱史前時代的藝術珍品。
龜茲古國的青銅文化。龜茲境內的天山和確勒塔格山蘊藏著豐富的銅礦資源,其礦帶分布廣、埋藏淺,極利開采,為早期銅礦開采和冶煉——也為青銅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克孜爾墓葬出土的銅器主要有銅斧、銅鏡、銅勺、紡輪、錐、扣、項圈、耳環等小型生活用具和裝飾物品。
2003年鄯善地區出土箜篌之一
出土銅器的鑒定表明,其加工工藝主要是鍛製和鑄造。如銅刀、銅錐、銅項圈、銅環等為鍛造,而銅斧、銅鏡、銅勺、銅扣、銅紡輪等則屬鑄造。其金屬成分測試表明,其中有紅銅器和青銅器,而以錫青銅器為主。
但是從元素的組成分析看,銅器中錫元素多,而幾乎不含有鉛等元素,這與鄰近的焉耆盆地的和靜大西溝、拜契爾墓葬以及東部哈木的天山北路、黑溝梁等墓地發現的銅器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同公元前2000年到1000年的中亞費爾幹納盆地的銅器相一致。克孜爾墓地的銅器以錫青銅為主,鑄造和鍛造的工藝並存,並出現疊壓鍛打的工藝,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