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剌甲龍有一個大型薦骨護甲,是由臀部(薦骨部位)的真皮骨所形成的單一固定甲殼,該護甲並未連接至下麵的骨頭,布有許多結節。這是多剌甲龍亞科恐龍所共有的特征,例如加斯頓龍、邁摩爾甲龍。
多刺甲龍屬有兩個種,都來自於歐洲:
福氏多刺甲龍:是在1865年,由威特島神職人員威廉·達爾文·福克斯所發現,並由理察·歐文在同一年命名。該標本是不完整的骨骸,缺少頭部、頸部、裝甲前部,以及前肢。已發現另外2個部分骨骸化石。第二個標本是由William T.Blows博士在1979年所發現、挖掘,目前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該標本是本種第一個顯示頸椎與裝甲前部的標本。
P.rudgwickensis:由William T.Blows博士在1996年所命名,在1985年發現時被認為是禽龍,現在於薩塞克斯霍舍姆博物館展出。本種的化石零碎不全,包括數個不完整脊椎骨、部分肩胛烏喙骨、肱骨末端、一個接近完整的右脛骨、肋骨碎片以及2個皮內成骨。P.rudgwickensis體型似乎大於模式種P.foxii約30),兩者的差別在於脊椎與真皮裝甲的許多特征。種名是以西薩賽克斯郡的Rudgwick村為名,化石是在Rudgwick村的一個磚瓦公司采石場發現,該采石場的底部是薩賽克斯組的泥灰岩層,地質年代是巴列姆階,約1億3200萬年前到1億2400萬年前。
敏迷龍
敏迷龍是種小型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1900萬年前到1億1300萬年前。敏迷龍是第一種發現於南半球的甲龍類恐龍。
敏迷龍是在1980年由RalphMolnar命名。屬名是以澳大利亞Minmi渡口為名,該地也是敏迷龍的發現處。敏迷龍曾擁有恐龍中最短的屬名,直到2004年,中國發現的肉食性恐龍寐龍所繼承。敏迷龍目前已發現2個完整骨骸以及其他化石。
敏迷龍的化石發現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羅馬鎮附近的邦吉爾組,接近Minmi渡口。敏迷龍是由拉弗·莫納兒在1980年首次敘述、命名。敏迷龍屬目前僅有一個種,椎旁敏迷龍。
敏迷龍擁有長四肢、後肢長於前肢、寬頭顱短頸部以及非常小的腦部。它們身長約2米,肩膀高度約1米。敏迷龍可能以四肢緩慢行動!這是科學家測量足跡化石與腿部長度後的計算結果。
敏迷龍是種小型裝甲恐龍,屬於甲龍下目,它們因過於原始而不能歸類於結節龍科或甲龍科。它們是四足恐龍,且具有長尾巴。如同其他甲龍類,它們是草食性動物。曾在敏米龍標本的左趾骨前方,發現生前食物的完整化石,提供敏迷龍進食內容的完整證據。這個食物化石包含:維管組織或纖維的碎片、子實體、球狀種子、囊泡(可能來自於蕨類的孢子囊)。最主要的內容物是維管組織或纖維的碎片,大小多為0.6—2.7厘米,末端有清楚的段麵,與纖維主幹呈直角。由於這些纖維很4、,科學家認為敏迷龍將食物從植物咬下,在嘴巴中仔細地咀嚼。這些纖維可能來自樹枝或莖的維管束。清楚的段麵與缺乏胃石,顯示敏迷龍主要依靠嘴部的咀嚼來磨碎食物,而非借由胃石。種子的直徑約0.3厘米,子實體的直徑約4.5厘米。與草食性的蜥蜴、火雞、鵝相比,敏迷龍的進食過程較複雜。
敏迷龍有骨質突出物,覆蓋著頭部、背部、腹部、腿部以及尾巴,臀部與尾巴有較大型鱗甲。一個被標名為MinmiSp.的標本,已發現數種形態的骨甲,包含小型小骨、中間有棱脊的身體鱗甲、無棱脊的口鼻部鱗甲、覆蓋頸部與肩膀的有棱脊麟甲、臀部的長剌、覆蓋尾巴的三角形有棱脊鱗甲。頸部的鱗甲環繞者頸部。尾巴的鱗甲排列方式未明,兩側可能是三角形鱗甲,上側則是長形的鱗甲。然而,不像其他甲龍類恐龍,敏迷龍有垂直的骨板,沿者脊椎骨兩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