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塔龍
薩爾塔龍(屬名:Saltasaurus)又名索他龍,意為“薩爾塔省的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薩爾塔龍在蜥腳類恐龍當中相當小,但對人類而言還是很巨大。它們擁有類似梁龍科的頭部,牙齒僅位於嘴部的後方,而且牙齒是鈍的。薩爾塔龍的皮膚上嵌有小型骨版,這些骨板由Osteoderms(皮內成骨、骨化皮膚)構成,大型骨板四處散布,如人的手掌大小,小型骨板緊湊排列!隻有豌豆大小;其他泰坦巨龍類恐龍身上也發現了骨板,
某些梁龍科恐龍的背上也曾發現一排鱗甲。當薩爾塔龍類的骨板首次被發現時,因為是獨立於骨骸被發現的,
所以被推論屬於甲龍類恐龍。
薩爾塔龍的屬名(Saltasmrus)取自於阿根廷西北部的薩爾塔省,也是首次發現它們化石的地點。薩爾塔龍的化石也發現於烏拉圭。薩爾塔龍的屬名有時會與三疊紀的跳龍(Saltopus)產生混淆,然而這兩個屬非常的不相似。
敘述
薩爾塔龍是由約瑟·波拿巴(Jos6 Bonaparte)與傑米·鮑威爾(Jaime E.Powell)在1980年首次敘述的,它們被估計身長為12米,而體重有7噸。如同所有蜥腳類恐龍,薩爾塔龍也是草食性動物。烏拉圭也發現部分化石。它們頸部結構顯示它無法將頭部高抬過肩膀。
薩爾塔龍屬目前僅有一個種護甲薩爾塔龍(S.loricatus)。強壯薩爾塔龍(S.robustus)不再認為是個獨立的種,而南方薩爾塔龍(S.australis)現在被認為是獨立的內烏肯龍屬。
目前所發現的薩爾塔龍化石包含:脊椎、四肢骨頭、數個領部骨頭以及不同的骨板。南極龍與銀龍的骨骸相似,它們也可能擁有骨板。
薩爾塔龍的其他特征包含:每節頸椎都有1個骨質棘、髖帶多出1節脊椎骨、尾椎擁有互相交鎖球窩關節。曾有理論認為!它們可能以後肢站起!並將尾巴當做第三支柱,以接觸到較高的樹枝。
不斷改變的敘述在白堊紀時期,北美洲的蜥腳類恐龍失去優勢草食性恐龍地位,這個時期的北美洲優勢草食性動物是鴨嘴龍類,例如,艾德蒙頓龍。然而,澳大利亞與南美洲在當時是島嶼大陸,從未出現過鴨嘴龍類恐龍,而蜥腳類持續在南方大陸繼續它的演化途徑。
新思考蜥腳類恐龍的定義,因為薩爾塔龍的確是種蜥腳類恐龍,但身上卻有骨板,直徑為0.5—11厘米。在這之前,蜥腳類恐龍被認為以它們巨大的體型作為防禦手段。之後,古生物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其他的蜥腳類恐龍可能也擁有骨板,例如,阿根廷的拉布拉達龍。
1997年,路易斯·齊亞比(LuisChiappe)與他的團隊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Auca Mahuevo附近,發現了一個大型的泰坦巨龍類蛋巢。這些小型恐龍蛋,長11—12厘米,內部有化石化的胚胎,這些完整胚胎擁有皮膚痕跡,但無法顯示是否有任何真皮組織或是羽毛。這些恐龍蛋被認為屬於薩爾塔龍。
這個遺跡很明顯的是數百隻雌性個體挖掘洞穴,產下它們的蛋,並用泥土或植被覆蓋恐龍蛋。這顯示出它們是群居動物,它們可能就由群體行動以及骨板,來抵抗大型掠食者的攻擊,如阿貝力龍。
薩爾塔龍是高度演化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它們生存於7500萬—6500萬前。當1980年首次發現薩爾塔龍的化石時,古生物學家開始。
恐龍蛋
在早期恐龍發展變化的同時,些早期爬行類、早期哺乳類等動物也同時出現和發展。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於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時期迅速發展。
但在白堊紀時期許多動物都經曆了次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