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搖恐龍的“同齡人冶命運(2)(1 / 3)

在白堊紀,魚龍類的多樣性似乎繼續下降。至今為止的已知白堊紀魚龍類隻有三屬:Caypullisaurus、Maiaspondylus、扁鰭魚龍,雖然它們分布於全世界,但是其種類很少。在白堊紀中期的森諾曼階、土侖階滅絕事件中,這些魚龍類與上龍類消失。而流體力學性能比較差的動物,例如滄龍類和蛇頸龍類繼續存活,而且非常繁茂。魚龍類的高度特化特征,可能是它們的滅絕原因。它們無法獵食新出現、速度高、繁盛的真骨附類魚類;而滄龍類的突擊的獵食方式,較適合獵食真骨類魚類。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它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2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能夠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

它們的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領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翼龍類常被大眾媒體當成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的陸地爬行動物,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

發現曆史

第一個翼龍化石是在1784年由意大利自然學家Cosimo Collini發現的。Collini當時將這些動物誤認為海生動物,將它們的長前肢充當槳來使用。

一些科學家持續支持這個海生動物假設,直到19世紀30年代,德國動物學家Johann Georg Waglei·仍提出翼手龍屬的前肢是用來遊泳的。在1809年,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將一個在德國發現的物種命名為翼手龍屬(Ptero—dac—tyle),並首次提出這種動物是種飛行動物。然而因為科學名稱的標準化,翼手龍屬的正式屬名改成Pterodactylus。

自從1784年在索倫霍芬石灰岩層(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發現第一個翼龍類化石後,在當地沉積層中已發現29種翼龍類。在1828年,瑪麗·安寧(May Anning)在英國萊姆裏吉斯發現著名的雙型齒翼龍化石。

在1834年,JohannJakobKaup建立翼龍目(Pterosauria)。然而,在最早期的研究中,有時會采用Ornithosauria(意為“鳥類蜥蜴”)一詞。

大多數翼龍類化石保存不夠良好。它們的骨頭是中空的,當沉積物堆積在它們身上時,骨頭會被壓平。目前保存最良好的化石是在1974年發現於巴西的Araripe Plateau。當沉積物堆積到這些化石上時,沉積物會壓縮骨頭,而非壓碎骨頭。

現在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翼龍類是采用動力飛行,而非原先認為的滑翔飛行。翼龍類化石已在北美、南美、英國、歐洲、非洲、亞洲、澳大利亞等地發現,除了南極洲以外。目前已發現至少60屬翼龍類,體型有的小如小型鳥類,有的大型翼龍類的翼展可超過10米。

翼龍類的翼膜由皮膚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由不同形式的緊密纖維補強。翼膜連接極長的第四手指與身體側麵(或是後肢)之間。

過去的觀點認為,翼龍類的翼膜構造簡單,僅由皮膚構成。但現在的觀點認為,翼龍類的翼膜構造相當複雜,具有高度氣動性,適合飛行。翼膜由皮膚、極薄的肌肉構成,由不同形式的緊密纖維補強,並具有複雜的血管係統。

某些大型標本的翼部骨頭內有中空空間,證實某些翼龍類具有類似鳥類的呼吸係統。另外,根據至少1個標本的軟組織,其呼吸係統延伸到翼膜內部。

翼龍類的翼可以分成3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前膜(Propatagium),連接腕部到肩膀,位於翼膜最前端,是飛行時首先遭遇到空氣的部分。某些化石證據顯示,前3根手指之間也連接著前膜。翼的主要部分是臂膜(Brachiopatagium),從第四指延伸至身體兩側(或後肢)。但臂膜連接至身體兩側的哪個位置,仍有爭議。某些翼龍類的後肢之間連接著膜,可能延伸至尾巴,稱為尾膜(Umpatagium)。

連接到腕部的翅骨(Pterrnd),是一種翼龍類專有的骨頭,協助支撐腕部到肩膀的前膜。化石證據顯示,前3根手指之間也連接著皮膜。因此,前膜的麵積可能更大。古生物學界對翅骨角度的看法相當不同。大衛·安文等人認為,翅骨的角度往前,擴大前膜的麵積。但這個論點是非常有爭議的。在2007年,Chris Bennett認為翅骨的角度朝內,而非朝前,如同傳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