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搖恐龍的“同齡人冶命運(2)(3 / 3)

2007年,一個關於翼龍類蛋殼結構與組成的研究,指出它們可能會掩埋它們的蛋,類似今日的鱷魚與烏龜。對於早期的翼龍類,將蛋掩埋可以減輕蛋本身所需的重量,但會限製翼龍類所能生存的環境.在鳥類出現後,更會麵對鳥類的競爭。另一種可能則是將蛋置於身體之下,直到孵化前,類似某些蜥蜴的做法,但大部分主龍類不采用此方法。

起源

翼龍類的骨骼結構因為適應飛行而有大幅改變,而且沒有它們最直接祖先的描述,所以目前對翼龍目的起源了解不多。因為它們的踝部結構,翼龍類被認為與恐龍是近親。目前已有數個相關理論,其中近年最盛行的是類似Scleromochlus的鳥頸類主龍,或者是類似沙洛維龍的原蜥形目動物。目前至少有一位翼龍類專家,大衛·安文(David Unwin),認為這些動物因為個別的生理特征,都不符合翼龍類祖先的假設。因為翼龍類被證實沒有樹棲生活的演化適應,所以它們的飛行演化途徑被認為跟鳥類不同路線,鳥類的飛行演化途徑是“從樹往下的”。大多數方案認為翼龍類是從長腿的陸地奔跑動物演化而來的,如Sclemmochlus或沙洛維龍,上述兩者都有皮膜,從後腿延展至身體或尾巴。這些研究顯示翼龍類的飛行演化途徑是“從地麵往上”,或是攀爬懸崖。

2008年,一份研究顯示最早的翼龍類是群樹棲、食蟲的小型動物。

滅絕

一般認為早期鳥類的競爭,導致許多翼龍類滅絕。到了白堊紀末期,隻發現大型翼龍類;而較小的物種滅絕,生態位由鳥類取代。但是,化石紀錄中缺乏小型翼龍的現象也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骨架脆弱、難以保存所致。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滅絕了恐龍、翼龍類、與許多其他動物。其他人提出大多數翼龍類依靠海洋的生活發展。所以當這次滅絕事件嚴重地影響翼龍類賴以為生的海洋生物時,翼龍類滅絕了。

異齒龍

異齒龍(屬名:Dimetrodon),又名異齒獸、長棘龍,是肉食性合弓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中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時代,即2.8億—2.65億年前。它們與哺乳類的關係較接近,離真爬行動物(如恐龍、蜥蜴、鳥等)較遠。

盡管一般大眾將異齒龍聯想是恐龍的一分子,但異齒龍其實並不是恐龍。更確切地說,它們被歸類為盤龍目。異齒龍的化石在北美與歐洲等地均有被發現,新墨西哥州甚至發現異齒龍的足跡化石。二疊紀時北美與歐洲的氣候大概像大陸性氣候一樣幹燥,所以異齒龍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特征

在它們生存的時代裏,異齒龍是頂尖的大型獵食者,身長達3米。它的名字的意思是“兩種尺寸的牙齒”,因為它的大型頭顱骨中有兩種不同形態的牙齒(切割用的牙齒與銳利的犬齒)。有這種差異的生物通稱為異齒動物。它利用4隻往側邊攤開的腳及大型尾巴來支撐身體。異齒龍也許以類似現今蜥蜴的方式行走。

帆狀物

異齒龍最明顯的特征是背上的帆狀物,另一種盤龍類基龍也有這種特征。這種帆狀物可能用來控製體溫,背帆的表麵可使加熱、冷卻更有效率。這種溫度的調節非常重要,因為可讓它有更多的時間來捕食獵物。

帆狀物也有可能用作求偶或是嚇阻獵食者。帆狀物是由脊椎股骨支撐,每一條都是來自個別的脊骨。1973年,有研究計算1隻200千克的異齒龍從26°C提升到32C的體溫,若沒有帆狀物需要205分鍾,但若有則隻需80分鍾。

與現代哺乳類的關係

異齒龍是一個原始合弓類生物,與人類及現代哺乳類的關係很遠。合弓動物是第一種演化出不同形態牙齒的四足動物。爬行動物是很難切碎食物,隻是吞咽下去,但像異齒龍等的合弓動物可以用牙齒切割食物成小塊,方便消化。異齒龍的兩種不同形態的牙齒最後發展成現代哺乳類的不同的功能牙齒。

杯鼻龍

杯鼻龍(屬名:Cotylorhynchus)是種大型卡色龍類盤龍目動物,生存於二疊紀早期到中期的北美洲南部。杯鼻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卡色龍類與盤龍目動物,C.hancocki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四足動物。

如同其他卡色龍類,杯鼻龍是草食性動物。因為杯鼻龍的體型過大,所以它們不怕任何肉食性動物。

敘述

杯鼻龍的體型巨大,但頭部小,身體呈大水桶狀。杯鼻龍身長6米,重達2噸。杯鼻龍具有大的肩胛烏喙骨,肱骨末端呈喇叭狀,四肢粗壯,腳掌扁平,具有大型趾爪。它們可能利用趾爪挖掘植物,或挖掘棲息用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