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時,當地一個荷蘭的陸軍外科醫生C.L.Hoffmann對石灰岩上的奇怪骨骼有著濃厚的興趣,開始出錢收集這些化石。1774年,一個狀態良好的頭骨被發現,引起大眾對於這些骨頭的興趣、爭議,認為它們是大洪水時代之前的動物。數年後,法國陸軍占領荷蘭,化石被送到法國。
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最初認為這些化石是種鱷魚,後來認為它們是種巨型蜥蜴。1822年,威廉·丹尼爾·科尼比爾(William Daniel Conybeare)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滄龍(Mosasaurus),以流經馬斯特裏赫特的默茲河。
1829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建立種名,以發現模式標本的C.K.Hoffman醫生為名。滄龍的模式標本目前正在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Museum National dOHstoire Naturelle)中展出。
特征
就像海王龍與海諾龍這些巨大的同類一樣,滄龍的身長可以達到15米。滄龍的體型較海王龍亞科粗壯,10米長的滄龍體重,相當於15米長的海王龍。
比起其他的滄龍類,滄龍的頭部是更強壯的,下頜的骨頭間關節緊密,因此滄龍無法像早期滄龍類(例如海王龍)一樣將獵物整隻吞下。滄龍的牙齒彎曲、銳利、呈圓錐狀,滄龍應是將獵物撕裂後再吞下。滄龍擁有大的眼睛,但是視覺與嗅覺並不靈敏。
滄龍的身體呈長桶狀,尾巴強壯,外形類似蛇,具有高度流體力學性。滄龍的前肢具有5趾,後肢具有4趾,四肢已演化成鯖狀肢,前肢大於後肢。滄龍可能借由擺動身體而在水中前進,如同現代海蛇。
古生物學家認為滄龍生活在海洋的表層,捕食魚類、菊石類與海龜,可能還包括其他小型的滄龍類。
分類
滄龍科可分為數個亞科,滄龍屬於滄龍亞科。滄龍亞科也可分為數個族,滄龍屬於其中的滄龍族(Mosasaurini),滄龍族還包含硬椎龍、莫3卩龍、Amphekepu—bis以及Liodon。
蛇頸龍
蛇頸龍(屬名:Plesiosaurus)是種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鯖龍超目,存在於早期的侏羅紀,身長3—5米。在德國與英國的裏阿斯統(Lias)發現了接近完整的骨骸。它們的特色在於小頭、細長的頸部、像烏龜般寬闊的身體、短尾巴,與2對大且細長的鰭狀肢。
它的名字後來成為蛇頸龍目的名稱來源,但蛇頸龍本身年代相當早,是該目典型的屬。
發現
蛇頸龍是首批被發現的大洪水爬蟲類之一,由瑪麗·安寧(MayAnning)發現,並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引起相當大的轟動。它由WilliamConybeam命名為蛇頸龍(Plesiosaurus),意為“接近蜥蜴”,意指它比魚龍還接近現代蜥蜴,魚龍的化石比蛇頸龍早幾年在相同地點被發現。
敘述
蛇頸龍的口鼻部很短,但嘴巴可以張得很大,下頜裏長有許多位在齒槽的圓錐狀牙齒,類似現在的恒河鱷。頸部相當地細長,但因為脊椎骨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頸部相當地不靈活,因此蛇頸龍可能無法如同許多重建圖裏,像天鵝般彎曲頸部。頸部以外的脊椎骨也是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而且蛇頸龍沒有薦骨。肋骨呈單頭式,2對狀肢之間的腹部肋骨列得相當緊密。短小的尾巴筆直且為椎狀。
支撐鰭狀肢的肩帶與骨盆擴張很大,胸弧類似烏龜身上相對應的骨頭。
腳部是細長的狀肢,有5個完整的腳趾,每個腳趾由相當大的趾骨組成。從有些皮膚的痕跡推斷鰭腳是平滑的,而非長滿鱗片。
生活方式